㈠ 古代對醫生的美稱有哪些
1、疾醫
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2、醫師
首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中回。
3、太常
醫官名,秦置「奉常答」,漢代景帝時改稱「太常」。
4、葯醫師
我國唐代已設葯醫師(後稱葯師)負責采辦葯品。
5、太醫令
東漢曹魏時設置,隋唐改稱「太醫署令」,為管理醫療的職官。
6、太醫博士
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子弟。
7、醫生
此稱呼始於我國唐代。
8、醫士
本名首見於我國北宋。
9、郎中
始於我國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說葯》有楊郎中、徐郎中,我國南方各省皆稱醫生為郎中。
10、大夫
始於我國宋代,見洪邁《容齋二筆》卷十六。今習俗仍稱醫生為大夫。
11、院使
明清太醫院長官稱為「院使」,下設御醫、吏目、醫士數十人,主要為宮廷、皇族服務。
㈡ 古代醫院叫什麼
給皇室看病的叫太醫院隸屬於戶部
給老百姓看病的叫醫館
在葯店中有一些也給人看病的叫坐堂醫
沒有固定場所給人看病的叫遊方醫
治不好病亂開葯方的叫蒙古大夫
㈢ 在古代醫生還有哪幾種稱呼
1、大夫,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專。
2、郎中,南方人對醫生屬的尊稱為郎中。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3、衙推
4、坐堂醫,坐堂醫源於漢。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3)古代醫院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對於醫人的俗稱多與官職有關,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大夫」、「郎中」,還有些現代人不太熟悉的醫人別稱,例如「衙推」等,都是官職稱謂,就連「醫生」這個詞,推測也應該是古代官方太醫署「醫學生」的簡稱,這種醫學生是有機會成為醫官的。
據推測,「大夫」這個詞大約是來源於宋代醫官稱謂,宋代醫官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等,「大夫」一詞應是源於此。
同樣的,「郎中」一詞可能來源於宋代醫官「成全郎」、「保和郎」等稱謂,至於那個「衙推」則不清楚來歷,連陸游也曾納悶兒地說「不知何謂」(《老學庵筆記》)。
㈣ 醫院是看病的地方,中國古代的醫院叫什麼
有的叫醫館,醫舍,醫坊。古代不同時間時期,稱呼略有差異,其設立的初衷也有版些許區別權。例如唐代的病坊,主要用於社會救治,收容乞兒。更早追溯,與醫院性質相近的醫療機構出現在周朝,而且唐代以前這種機構大部分是由官府設置,後期出現私人醫館。
㈤ 古代醫學的別稱叫什麼
杏林
相傳三國時,吳國有個高明的醫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醫技,曾救人無數,董奉給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禮,人們對他更是由衷地敬佩。為了答謝董奉,經他治癒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種五株杏樹,輕病人就栽一棵。數年之後,這地方蔚然出現了一片杏林。從此,「杏林」一詞便成了醫學的象徵。人們在贊揚中醫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時,往往給醫生贈送「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的錦旗。
懸壺
據《漢書•費長房傳》載: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費長房。一天他看見一老者在街市行醫賣葯,治病很神,並懸掛一壺(葫蘆)於鋪房外面,白天賣葯,晚上就跳入壺中。費長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於是百般親近他,希望能學得醫術。後來老者傳授給他各種治病方法,費長房從此以老者為榜樣,懸壺行醫濟世。日後郎中行醫常腰懸葫蘆,或在診所門前高掛葫蘆,有些中葯店也常以之作為標記。
岐黃
據說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黃帝常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形式寫成《黃帝內經》。其文簡而意博,其理深奧有趣,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後世因此稱中醫學為岐黃之術,岐黃也被視為醫家之祖。其實《黃帝內經》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只是託名於黃帝、岐伯而已,它匯集了古代醫務人員和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
青囊
明代沈繹詩曰:「白發至親唯最審,青囊傳業有兒孫。」這里所謂的青囊是指葯囊。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名醫華佗,在被曹操殺害之前,曾將一個裝滿醫書的青囊送給看守他的獄吏,以謝其酒食供奉的厚意。華佗死後,這一青囊使他的一部分醫術流傳於世,故後世也稱醫術為「青囊」。
㈥ 古代葯房和診所醫院的別稱有哪些
1古代的葯房 沒有單獨的體系 他是和治病連鎖的 類似於現在的醫院和診所
2
①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當時軍隊中的這種醫療組織叫做「庵廬」
②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在洛陽設立「別坊」
③唐朝的醫院都叫做「病坊」
④五代時,個別病坊曾有改名為「養病院」
⑤元佑四年,蘇東坡和公家的經費合起來辦一所病坊,名叫安樂坊
⑥清朝的時候一般都叫做 .....(什麼什麼)堂 比如同仁堂
⑦中醫史上第一家官辦的葯店誕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
王安石命人在首都開封創設一家「太醫局熟葯所」,也叫「買葯所」是現代中葯店的前身
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葯所已增開到七所。幾年後,五所「熟葯所」更名為「醫葯惠民局」,兩所「修合葯所」更名為「醫葯和劑局」
⑧電影里常見的說法叫葯鋪
另外古代的醫生一並回答了吧
疾醫: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醫師:首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代。
太常:醫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紀中期,漢景帝改稱太常。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在宮廷里治病。
太醫令:東漢曹魏時設置,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此系掌管醫療機構的職官。
太醫博士: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弟子。
葯醫師:唐代已設葯醫師(後稱葯師),負責采辦諸葯、調和制劑等。
醫生:此稱呼始於唐代。
醫士:此名首見於北宋。
郎中:始於宋代,皆稱醫生為郎中。
大夫:始於宋代,今北方仍沿稱醫生為大夫。
院使:隋唐設有太醫署,宋有醫官院,置提點為長官。明清相沿,長官稱為院使,下設御醫、吏目、醫士數十人,主要為宮廷服務。御醫,即皇帝內廷的醫生。
㈦ 中國古代的醫院叫什麼精闢點,多多益善。
醫館。
古代醫館及其別稱,古代老百姓生病了上大夫家裡看病。但這個「大夫家裡」是不具體准確的,確切地說,應該是醫館。
在古代,大夫常常將自己的家分出一些廳堂、房間來設作「醫館」,供診病和重病病人休息之用。醫館大都是賣葯、診病為一體的葯鋪兼醫館。
隱居的大夫(神醫、巫醫什麼的)在城郊、深山、深谷里設立的葯庄也算是醫館(這種葯庄在小說中常見,但城裡的葯庄就大都是純粹的葯鋪了)。
民間有這么一個傳說,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後患有乳疾,不少名醫診後都不見效,皆因無法直視,診斷困難。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說能治好皇後的病。
但這道士只能遠遠地站在門外,不能進入皇後的房間。這道士想出了一個法子,讓人在皇後的手腕纏上一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判斷皇後的脈象。
朱棣為了測試道士醫術的真假,暗中將絲線先後綁在皇後的玉環上和貓腳上,結果都被道士識破了,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後的病。這個傳說既說明道士的醫術相當高明,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男醫生給高貴婦女看病的難度。
民間女性同樣有封建禮教的禁錮,女子生病特別是患了婦科疾病往往羞於啟齒,或語焉不詳。有的女病人寧願病死也不願意公開隱私。元明善的《節婦》中,記載了一位乳房生瘡潰爛的寡婦馬氏,由於拒絕男醫生治療,最終喪命。馬氏說:「寧死,此疾不可男子見。」
㈧ 古代醫生的各種叫法
1、岐黃:指黃帝抄和岐伯,傳襲說是中醫的始祖。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多用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寫成。後來用「岐黃」作為中醫學術的代稱:~之術。
2、青囊:借指醫術、醫生。
3、杏林: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釋義:你不住在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疾病痊癒的,使栽杏五株,輕的一株,如果這十年,計算得到十萬余株,悠遠成林。
4、懸壺:指行醫。
5、郎中:稱中醫醫生。
㈨ 唐朝時期的太醫院的每個人的官職都叫什麼
太醫院名稱始於金代,在唐朝稱太醫署,屬太常寺。太醫令是這所「醫學院」里最高領導,他掌握著學校的核心技術,並且有自己的助手——太醫丞,太醫令之下還設有醫監和醫正。
唐代太醫署於武德七年(624)建立,它由行政、教學、醫療、葯工四部分組成。這所「醫學院」一共設立有行政長官16人,其中太醫令二人,太醫丞二人,太醫監四人,太醫正八人。
唐朝太醫署在校師生多達300餘人。由太醫署令、丞等負責管理。分設醫、針、按摩和咒禁等部門,醫又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科;學習課程在共同學完《脈訣》、《本草》、《明堂》、《素問》等基礎後,即分科學習各自的專業;
學制分別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別由博士主持月考,太醫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終總考,視其成績的優劣,予以升、留、退。教師的職稱分別為博士、助教、師、工等。
(9)古代醫院叫什麼擴展閱讀:
太醫署是我國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醫學校。宋代改為太醫局,仍為醫療與教學兼而有之。金、元、明、清則改為太醫院,而且已成為純屬醫療保健的機構。太醫署內設有醫學和葯學兩個部。在醫學部之下又設有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
唐代興建的「太醫署」,對後世醫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世的醫學教育完全按照唐「太醫署」模式而建。民間醫學教育的普及有利於保護百姓的身體健康,扭轉了勞動人民崇尚巫鬼的風氣。由於推行地方醫學教育的發展,曾迫使「巫祝」紛紛轉行。
我國古代的師承相傳和太醫署這樣的醫學校兩種醫學教育,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醫學發展,而且還流傳到海外,曾有十多個國家派人來我國學醫,使我國成為東方的醫葯學中心。
㈩ 中國古代的醫院叫什麼精闢點,多多益善。
中國古代的醫院叫醫局。醫館。醫舍。醫坊。這些都可以的。還有很多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