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1、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內」,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容。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B. 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
從古至今,女子的妝容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所以為了能夠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展現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學習怎樣畫出一個完美的妝容是每一個女子都不可懈怠的功課。因此,現在網上出現很多的化妝技巧教學視頻,對於很多化妝小白來說還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不過對於像小編這樣的手殘黨來說,就算是再好的教學視頻也不能拯救我的雙手。人們都說,眉是五官之首,要想自己的妝容好看,眉是最關鍵的一步。畫好了眉毛,你的妝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不過小編一直覺得眉毛真的是很難畫,畫了這么一年多的眉毛,我依然不能夠畫出好看的眉妝,要不就是太細、要不就是太粗,或者左右不對稱都是常有的事。
古時候的女子也會化妝,不過他們的妝容畫出來可能沒有現在的自然。那時候沒有BB霜,沒有氣墊,沒有腮紅,沒有眼影,更沒有高光。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化妝工具,有他們的化妝技巧和方式。下面,小編既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女子在化妝的時候常用的幾種化妝工具。
黛粉,就相當於現代女子用的眉筆或眉粉,是用來畫眉毛的。黛粉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的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就成了最初的畫眉方式。後來,人們發現黛也可以用來畫眉毛,便用黛取代了柳枝。漢朝時期女子多用石黛來畫眉。
石黛是一種黑色的礦物質,女子在用其畫眉之前,必須先將其放在石硯上面碾磨,碾成粉末狀的,再加適量的水進行調和,調好之後,就可以用來畫眉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女子畫眉就很少再用石黛了,而是改用青雀頭黛,是從西域引進來的畫眉材料,呈深灰色。到了隋唐時期,女子畫眉時用的更多的是螺子黛。螺子黛出產於波斯國,可以直接蘸水使用,不用碾磨,更加方便。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於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沒有多大的抵抗力。所以女子為了能夠讓自己喜歡的男子也喜歡自己,通常都會在自己的妝容上面下功夫。古代女子的妝容雖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很奇怪,但是在當時來看也是一種很漂亮的妝容。小編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幾種古代人的化妝工具,歡迎大家補充。
C.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之一
[描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手法:中國古代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現在我們有眉筆、眉粉,但是想要畫出古代女子眉毛的精髓,要學會剔眉和遮蓋。用粉底蓋住原有的眉形以及多餘的眉毛,再用眉筆勾畫。
[胭脂]
所謂的「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古代女子的妝面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材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芳木等。
手法: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還可以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朱唇、花鈿]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而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
手法:用粉底遮蓋唇部原有的唇色,然後用啞光唇膏從唇珠上色,然後用唇刷或無名指指腹輕輕將顏色向外推開,形成暈染的狀態。
D.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寶貝,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比方:花鈿,額黃
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正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粉飾。貼花鈿成風也是正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分做花鈿的質料非常富餘,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存心義的是,以致蜻蜓黨羽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但富餘,並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色彩有紅、綠、黃等,大眾熟識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外形除梅花狀外,還有百般小鳥、小魚、小鴨等,非常美好新鮮。
額黃:又喊鴉黃,是正在額間塗上。這種化妝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它濫觴於南北朝,正在唐朝風行。
除了肌膚之美,昔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逐日梳理,珍惜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正在肩上,接著因實踐需求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步發展出種種差別的發髻式樣,改變多端,以致遠正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添加頭上的風情及美瞧。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百般百般、合適差別需求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效基本上是以掩護和防禦為主,聰慧的古代人正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添加了它們的醫治效用,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顏六色,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秘密感,官方街坊爭相窺看能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興的模仿力和傳染力是驚人的疾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正在化妝配飾方面,古代婦女比如今的女人有過之而不敷,多彩多姿的不但僅是方式,她們以粉飾面,兩頰塗胭抹紅,修眉飾黛,點染朱唇,以致用五色花子貼正在額上,增添美麗的效果。
E.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
化妝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古人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無論是步驟之繁復還是道具之專奢華屬,都令現代女性望塵莫及。古代女子如何化妝呢?古代女子的妝容呢?我們都是從古裝劇中看到的。
唐朝詩人元稹寫詩《恨妝成》,大致將女子化妝的過程概括為8個步驟:敷粉、施朱、畫眉、點唇、額黃、斜紅、花鈿、面靨。
F. 古代人是怎麼化妝的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贊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復,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盡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艷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6)古代如何化妝的擴展閱讀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裡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硃砂製成,至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
2、到明清時代,又改為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朱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稱為「蠟胭脂」、「油胭脂」。
3、這種紅口脂被盛於小盒裡,供女性隨身攜帶,在需要補妝時便宜行事。古人使用這種妝品上唇紅的具體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唇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
G. 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妝的呢
從古到今,女性追求美麗的腳步從來沒停止過,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小姐姐們和美人們也是要化妝的,只不過種類比我們現代要少的多。
硃砂本來沒有粘性,塗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給溶化,因此古人就在硃砂里摻入了適量的動物油,這種很接近現在我們用的口紅。
第三:畫眉
眉毛是重中之重,有句話說的好,“面部一枝花,全靠眉當家”古人美人們同樣追求眉若遠山的美態,古代沒有現在用的眉筆,一般用的是石黛。
石黛是一種黑色礦物,將石黛放在黛硯上磨,碾成粉末後加水調和,蘸著就可以畫眉毛了,當然有些古代美人們買不起石黛,就用燃燒過的火柴頭沾上水塗抹在眉毛上。
綜上所述,因為古代化妝技術不發達,化妝品比較匱乏,因此古代美人化妝沒有我們現代女性更濃妝艷抹,而且也沒有眼線美瞳睫毛膏等黑科技。
H. 古時候的女人都是怎麼化妝的
盛放化妝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妝奩」。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遠古人已知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強調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社會,「女為悅己者容」無疑是女性最大的樂趣及關注所在。盡管每一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制度、道德觀念、風俗民情等不同,對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義。環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尤其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強,終身處在被男性選擇、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爭寵的低劣情勢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想要擁有較多優勢,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天生麗質的美貌並非人人可得,於是,大多數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風采,並以此博得異性的好感,而她們本身也在妝點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
古代女性相當重視肌膚之美,吹彈欲破、瑩潔柔嫩的肌膚是美麗的基本條件,更是用來衡量女性美的一項重要標准,從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詞「手如柔夷,膚如凝脂」、「肌膚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膚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每日梳理,愛護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著因實際需要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發髻式樣,變化多端,甚至遠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增加頭上的風情及美觀。
學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視肌膚毛發,最基本的原因應與禮教有關。「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過,除了禮教的觀念外,我想,審美意識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各式各樣、適合不同需要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護和預防為主,聰明的古代人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增加了它們的治療功效,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花八門,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神秘感,民間街坊爭相窺視是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尚的模仿力和感染力是驚人的迅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化妝配飾方面,古代婦女比如今的女人有過之而不及,多彩多姿的不僅僅是形式,她們以粉飾面,兩頰塗胭抹紅,修眉飾黛,點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貼在額上,增添美麗的效果。更風情的在於她們對妝容的精細以及端坐在銅鏡前的從容淡定,分外的悠閑美好,而不是象現在的女人化妝,總是匆匆忙忙的感覺,在汽車,在路上草草完成。
現在使用的化妝品大都是化學制劑,它們不具備治療作用姑且不論,不少化妝品還刺激皮膚、粘膜,引起過敏,甚至於有些名品還有制癌的危險成分,化妝品在如今往往對於女人是弊大於利了。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已有葯物化妝品和中葯美容劑。那時盛世空前,女人們更有了閑情逸致,分外地注重儀容,貴族階層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葯物化妝品。隨著朝代漸漸更替,妝容精緻不僅將女人身份提升,而且男人也一樣愛上妝容,體現貴族氣質,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紅樓夢》里的榮寧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環都有搽香的習慣。
對於一個人,美人可能是當年的鄰家小妹,可能是眼前白駒過隙般掠過的一位陌生的姑娘。
對於一段歷史,美人可能是瘦燕肥環,王嬙西子,金谷園中的綠珠,錢塘江畔的蘇小。
對於女人,美人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心態,是幾經風雨笑對人生的平靜,是歲月流逝我心依舊的從容。
昔日佳人已逝,我們無從想像她們當年的風致,即使最逼真的描摹也讓人意猶未盡。不如藉著美人用過的胭脂鉛粉,穿過的裙帶衣裳,戴過的簪環釵佩來一近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