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敷粉: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眉妝: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點唇: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句。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面飾:面飾是女子飾容的常見手法,主要分為四種「額黃」「花鈿」「面靨」和「斜紅」。「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五代牛嶠《女冠子》詞:「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斜紅: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
花鈿: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復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五代牛嶠《紅薔薇》詩:「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酒泉子》詞:「眉字春山樣,鳳釵低裊翠寰上,落梅妝。」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指女子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而是各種花樣、質地均有。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發髻: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山以草木為本,人以頭發為本」,把頭發看成是生命的象徵。而擁有一頭濃密的秀發,做出各種精美的發髻,插戴各種華麗的首飾,成為女子傳統妝容中不斷的追求,也因此誕生了成百上千種發式。
㈡ 古時候的女人都是怎麼化妝的
盛放化妝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妝奩」。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遠古人已知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強調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社會,「女為悅己者容」無疑是女性最大的樂趣及關注所在。盡管每一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制度、道德觀念、風俗民情等不同,對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義。環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尤其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強,終身處在被男性選擇、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爭寵的低劣情勢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想要擁有較多優勢,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天生麗質的美貌並非人人可得,於是,大多數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風采,並以此博得異性的好感,而她們本身也在妝點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
古代女性相當重視肌膚之美,吹彈欲破、瑩潔柔嫩的肌膚是美麗的基本條件,更是用來衡量女性美的一項重要標准,從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詞「手如柔夷,膚如凝脂」、「肌膚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膚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每日梳理,愛護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著因實際需要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發髻式樣,變化多端,甚至遠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增加頭上的風情及美觀。
學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視肌膚毛發,最基本的原因應與禮教有關。「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過,除了禮教的觀念外,我想,審美意識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各式各樣、適合不同需要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護和預防為主,聰明的古代人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增加了它們的治療功效,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花八門,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神秘感,民間街坊爭相窺視是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尚的模仿力和感染力是驚人的迅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化妝配飾方面,古代婦女比如今的女人有過之而不及,多彩多姿的不僅僅是形式,她們以粉飾面,兩頰塗胭抹紅,修眉飾黛,點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貼在額上,增添美麗的效果。更風情的在於她們對妝容的精細以及端坐在銅鏡前的從容淡定,分外的悠閑美好,而不是象現在的女人化妝,總是匆匆忙忙的感覺,在汽車,在路上草草完成。
現在使用的化妝品大都是化學制劑,它們不具備治療作用姑且不論,不少化妝品還刺激皮膚、粘膜,引起過敏,甚至於有些名品還有制癌的危險成分,化妝品在如今往往對於女人是弊大於利了。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已有葯物化妝品和中葯美容劑。那時盛世空前,女人們更有了閑情逸致,分外地注重儀容,貴族階層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葯物化妝品。隨著朝代漸漸更替,妝容精緻不僅將女人身份提升,而且男人也一樣愛上妝容,體現貴族氣質,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紅樓夢》里的榮寧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環都有搽香的習慣。
對於一個人,美人可能是當年的鄰家小妹,可能是眼前白駒過隙般掠過的一位陌生的姑娘。
對於一段歷史,美人可能是瘦燕肥環,王嬙西子,金谷園中的綠珠,錢塘江畔的蘇小。
對於女人,美人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心態,是幾經風雨笑對人生的平靜,是歲月流逝我心依舊的從容。
昔日佳人已逝,我們無從想像她們當年的風致,即使最逼真的描摹也讓人意猶未盡。不如藉著美人用過的胭脂鉛粉,穿過的裙帶衣裳,戴過的簪環釵佩來一近芳澤。
㈢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
化妝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古人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無論是步驟之繁復還是道具之專奢華屬,都令現代女性望塵莫及。古代女子如何化妝呢?古代女子的妝容呢?我們都是從古裝劇中看到的。
唐朝詩人元稹寫詩《恨妝成》,大致將女子化妝的過程概括為8個步驟:敷粉、施朱、畫眉、點唇、額黃、斜紅、花鈿、面靨。
㈣ 古代人怎麼化妝
舉個春秋時候的例子
1.畫眉
畫眉是我國古代女性傳統的化妝術之一。屈原《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說明早在戰國時代,愛美的女性就開始用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了。早期時,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傳入宮廷,被後妃們珍愛,這種黛又被稱為蛾綠,隋煬帝喜歡看寵妃吳絳仙畫眉,每「倚簾顧之,移時不去」地痴看。宋朝時流行西域傳入的青雀頭黛,晏幾道《六么令》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遠山」是西漢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宋代畫眉時尚是漢代時尚的復古。
我國歷史上流行過很多種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須一樣彎曲而細長。《中華古今注》說,三國魏時,宮人「作蛾眉,驚鵠髻。」其形廣短,色淡微。為當時婦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國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賦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離騷》寫「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眾的美女。古時「蛾」與「娥」通解,南唐後主李煜失國後曾寫「垂淚對宮娥」,與在位時欣賞女性之眉而作的《長相思》:「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螺蛾。」相比已是全然兩種心情了。
《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了一個當時的民謠「…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可知「廣眉」是由宮廷流行到民間的一種眉式,後來《太平御覽》中又把「廣眉」比作「半額」,根據文字的意思猜測廣眉大約是一種很粗的畫眉樣式。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中形容卓文君眉若遠山、臉若芙蓉,「遠山」也是一種漢代常見的眉式,漢成帝妃趙合德就是這樣的遠山黛,遠山可能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中華古今注》載,漢梁冀妻孫壽創新妝樣式,改驚翠眉為愁眉。愁眉的樣式為顏色濃重、細長曲折、眉梢上翹,據說是繼承文君的遠山眉而來。《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時人稱之為「仙娥妝」。唐代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女子紛紛效法,稱其為新妝,詩人徐凝描述這一場跟風的潮流為:「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2.粉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嫁給了與她同樣愛好吹簫的蕭史。蕭史會仙術,不但會用簫聲引來鳳凰、仙鶴,還會用水銀煉成粉,取名飛雲丹,給弄玉撲面化妝,讓美麗的弄玉更加白皙出眾。這一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為他們築的鳳凰台上,幾年後的一天,有人看見二人分別乘著龍鳳成仙而去。這個故事的結局太理想化,實際上這小兩口可能是被他們天天接觸的水銀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寧願相信他們是成仙了。傳說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但從中可以得知古人對美的求索是多麼熱切。
粉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鄰家姑娘美麗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粉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僅是愛美的女子喜歡傅粉,很長一段時期里男子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侍中都愛傅脂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晉人裴啟《語林》中也記載:「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六朝時期的男子傅粉之習成風,幾個南朝皇帝因愛此風被稱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
㈤ 古代女人怎麼化妝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1、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寶貝,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比方:花鈿,額黃
㈥ 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都用些什麼
第一步: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不過這也嚇不跑愛美的女性,她們在鉛粉中添加輔料調和使用: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張騫帶回胭脂之後,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製作成粘稠的紅色脂膏,裝於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胭脂的製作工藝更趨成熟,既有攜帶型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即將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在的腮紅液,工藝已非常現代。
第三步:畫黛眉
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也有一種是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第四步: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第五步:畫面靨
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後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於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後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斜紅始於南北朝,是在眼角兩旁用胭脂各畫一條紅色的月牙形,塗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
第七步:點口脂
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㈦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㈧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寶貝,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比方:花鈿,額黃
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正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粉飾。貼花鈿成風也是正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分做花鈿的質料非常富餘,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存心義的是,以致蜻蜓黨羽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但富餘,並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色彩有紅、綠、黃等,大眾熟識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外形除梅花狀外,還有百般小鳥、小魚、小鴨等,非常美好新鮮。
額黃:又喊鴉黃,是正在額間塗上。這種化妝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它濫觴於南北朝,正在唐朝風行。
除了肌膚之美,昔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逐日梳理,珍惜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正在肩上,接著因實踐需求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步發展出種種差別的發髻式樣,改變多端,以致遠正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添加頭上的風情及美瞧。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百般百般、合適差別需求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效基本上是以掩護和防禦為主,聰慧的古代人正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添加了它們的醫治效用,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顏六色,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秘密感,官方街坊爭相窺看能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興的模仿力和傳染力是驚人的疾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正在化妝配飾方面,古代婦女比如今的女人有過之而不敷,多彩多姿的不但僅是方式,她們以粉飾面,兩頰塗胭抹紅,修眉飾黛,點染朱唇,以致用五色花子貼正在額上,增添美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