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看看古人是怎麼護膚的
護發篇:洗頭除了用皂莢,還有……粑粑。
十天洗一次怎麼了?
水洗:白芷,甘松,回山奈,苓香草答加在一起煎煮,用於洗發。按本書記載,一個月大概三次為好,大概……十天……洗一次吧。
乾洗:(是的你沒看錯,古人已經會乾洗了!)藁(gǎo)本,白芷等份,磨成粉末,晚上睡覺前塗在頭上,第二天早上梳頭發的時候自然就掉落了。
藁本+白芷具有去屑止癢的效果,此法現在中醫里依然適用,不由得為老祖宗點贊~
還有一些民間比較普遍的方法:如用皂莢、草木灰溶液等。
2. 「油膩」才是我的最愛~!
與現在不洗頭不出門的豬豬女孩們不同,古代人大概以 「油膩」為美,大概就是這種,能夠立起來的~
唐代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
因為「油膩」能夠使得頭發整齊,而在古代,只有受過牢獄之災的人頭發才是凌亂的~!
為了使頭發不亂,還能像鏡子一樣反光,古人們也做了很多努力:取鹿角菜煮沸,冷凝成膠狀,刷在頭發上;什麼效果呢?舉個例子吧,現在很多果凍就是鹿角菜膠做的。
② 古代人怎麼護膚
一般是鉛粉,好一點花粉,最貴的珍珠粉。還有就是中葯調理。最重要的是無污染,化妝品全是天然的無化學葯劑的。
③ 古代的女子是怎麼美容護膚的
古時候缺少化工技術,不會有當代的化妝品、護膚品這類的物品。通常富有人家的女人主要是靠食療來養顏補血,選用一點高使用價值的中葯材配上食物製成養生葯膳進餐。這種,既能享有特色美食、又具有滋補養生調養的兩全功效。
在美容、養生保健這方面也是一枝奇葩,獨秀於春,也怪不得出現了像楊玉環一般的絕色美女。看起來這類古代美容護膚配方也是有十分值得學習的地方。慈禧太後在每天早上要用玉蓉散皮膚保養,而玉蓉散又要用白芷、白牽牛、防風、白丁香、白蓮蕊等十餘種葯品碾成粉末,以水調濃,搓在臉上,最終再用開水洗干凈。因此可見,古時候盡管沒有如今的化學工藝,女子們在養顏美容上所耗的精力卻不比當代少。
④ 古代人用什麼護膚品
古代人的護膚品有面膜,澡豆。
古人用的面膜里還有一款流傳廣泛,即天後澤面方。光看名字,有人就能猜出這是武則天當時所用的美容方。這個方子曾被收錄在當時的國家葯典《新修本草》中。後來它又被《外台秘要》等醫書轉載,所以後來流傳廣泛。不過這款面膜的製法和取材都很講究。
記載稱,要在端午日采益母草全草,去土曬干,研磨後過篩,再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然後捏成雞蛋大小的丸子曬干。接著再將這丸子放入特殊的爐子里煉制。之後取出等其涼透了,再研磨成粉,多次過篩,越細越好。
最後,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葯末、滑石粉、胭脂等調勻。雖然做法復雜,但用起來很簡單,只要每日早晚取少許葯粉,加水濕透,敷在臉上,一段時間後再洗干凈即可。
在古代,澡豆則是清潔、保養皮膚的利器。澡豆是以豆粉為主,再加各種葯物而製成的專供洗臉、洗澡時用的一種粉劑,被認為有光滑潤澤肌膚、預防皮膚疾患的功效。
(4)古人用什麼辦法護膚擴展閱讀:
古代婦女的妝粉也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⑤ 古代的女子都是怎麼護膚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雖然女孩子的臉部只有巴掌大,但是對於這巴掌大的皮膚每個女孩子都用盡了心思。那麼在古代沒有現代的護膚品,他們是如何保養自己的皮膚呢?其實他們還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從頭到腳進行護膚,由此可以看出,愛美之心古今恆之。
首先我想介紹的是淘米水洗臉,因為這個方法在我小的時候就有耳聞,說是用淘米水洗臉對皮膚很好,可想而知這個方法流傳至今必定有他的原因。
當然還有葯材白芷也被勤勞的中國人用來護膚,一開始是用白芷熬成湯水來喝達到內調,據說能夠加快新陳代謝,達到美白,亮膚的作用。並且在許多古代書籍中,葯物書籍中記錄了許多美白的方法,如《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都有所涉及,可見古人的智慧還是讓人嘆服的。
⑥ 古人怎麼解決護膚問題的
古代有很高大上的化妝品和護膚品,用動物油脂製作塗抹身體的油膏,各種花草玉露駐容養顏。
一般來說,無非就是花瓣草葯,甚至動物油脂,調制而成的各種合成品。粉狀的、油膏的、固態燃燒的或浸泡在水中的,用法也是塗抹、擦拭、熏染都有。
有一句詞兒叫『六宮粉黛』,粉黛其實就是兩種化妝品。
粉一般是用米做的,用來護膚,也可以化妝,我只記得一個簡單的流程。
把米在水裡泡個十來天,泡出酸味,然後撈出來磨成細碎的漿沫子。
磨好了扔一邊晾著,等到粉末和漿水漸漸分離了,把水篦掉,再扔陽光處曬曬。
曬干凈了,用小竹片刮,把最上面一層刮掉,下面的就是成品。
然後就可以搓一搓,往臉上抹了。
在製作過程中,可以再放點添加劑,花油什麼的,可以鼓搗出更高檔的玩意。
黛就是畫眉用的顏料,是化妝品,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各種顏色的都有。
但是有人考據說黛都是青色的,這點存疑。
描眉用的黛我記得是用一種叫萬年青的單子葉植物研磨而成,具體工藝流程不明。
除了上面說到的粉黛,還有最出名的胭脂。
不過胭脂一般都是化妝品,製作方式無非就是花瓣研製,然後塗抹在面頰和嘴唇。
除了胭脂,還有一種面脂。
有一本書叫《齊民要術》。記載了很多民間技術的偏方,裡面就有關於古代護膚品的。
《齊民要術》:「合面脂法,牛饋(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無髓,用脂可也)溫酒,浸丁香、著香二種,煎法一同合澤。亦著青篙以發色。綿濾著瓷漆盞中,令凝。」
後來明代徐光啟編撰《農政全書》的時候,老實不客氣,把歷代農書里涉及護膚品的段落全收了。
古代記載護膚品和化妝品配方的大多是農書和醫書。
因為那時候用的材料都是純天然的,不是農業作物就是醫用草葯。所以可以放心,不像現在都是化學成分。
⑦ 古代人用什麼方法嫩膚呢
桃花紅膚膏
材料:桃花瓣磨粉,烏骨雞血
做法:將兩者混合成膏狀,塗抹在臉與皮膚上。
功效:以桃花護膚,可以減淡皮膚上的斑痕,除此之外,桃花也可以當食材。烏骨雞血則富含維生素C、E,能延緩衰老,甚至改善各種皮膚問題,其營養成分含量較一般雞多得多。
注意事項:你一定很納悶,為什麼太平公主的美容方里堅持要「三月初三采桃花。七月初七取烏骨雞血」呢?這是因為農歷三月桃花正美,品質較佳,運用四季轉換、大自然中的氣流與人體相呼應的道理,獲得最佳的保養效果。
神仙玉女散
材料:乾燥益母草適量。
做法:
1.將乾燥的益母草磨成細粉,加入適量水,攪拌成膏狀,將之揉成雞蛋般大小的丸。
2.以黃泥土做一小爐,中間留一空隙放置益母草丸,黃土外圍圍上木炭,以大火先燒30分鍾,接著改小火慢煨一天,火候不可以太大,倘若益母草丸變黃就會失效!
3.最後取出再研磨成細粉(越細越好),以瓷瓶裝好密封備用。每天早上使用本方洗手洗臉。
功效:益母草用於外敷,可以去角質,改善斑點、粉刺問題,並促細胞再生,讓皮膚維持光潔潤澤。益母草富含維生素A,對於眼睛的保養也很有效。
注意事項:益母草不適用於低血壓、身體虛寒的美人!這玉女散可是武則天保養姿容的大功臣,但是製作方法與過程極其精細復雜,耗費的時間與使用的器材都很麻煩,愛美的人可要有點耐心哦!
貴妃玉紅膏
材料:去皮杏仁、滑石、輕粉適量,冰片、麝香、蛋白少許。
做法:將杏仁、滑石與輕粉磨成細粉,再加入冰片,麝香與蛋白調勻,每日起床洗完臉後,將以上葯材調和,塗擦於臉上。
功效:長期使用能潔凈皮膚,通暢毛孔,並具保濕效果,使皮膚白里透紅。
注意事項:輕粉與滑石這兩種葯材含有小毒,可要小心,別誤食了!
飲食方面,據說慈禧每天固定含人參片滋養身體,食用珍珠粉、八珍膏、花食(以花加入其他食材烹調的食物)與人乳作為營養補充品,傳說她老年時皮膚仍然嫩白、光滑有彈性呢!
⑧ 古代人用什麼護膚 古代有很高大上化妝品和護膚品
粉在古代又叫粉英,主要原材料是米。就是我們平常吃的大米了。不要奇怪,米除了吃確實內可以用容來護膚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其製作方法,非常的繁瑣復雜。簡單點說就是先把米泡一個月,然後研磨成特別細的粉末。然後把粉末繼續泡上水,靜置一段時間後撇去上面的清水。只留下比較濃稠的部分,然後用棍子沿著一個方向攪動至少三百圈。
之後再密封到罐子里,放一段時間再撇去上面的清水。然後在剩下的米汁上鋪棉布,撒上草木灰把水吸干。
反復取出濕掉的草木灰,然後再撒上新的直至徹底吸干水分。到這里就做成了半成品,放到太陽下曬干再研磨一下就是成品的粉英了。據說護膚效果很好,摸到臉上非常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