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膚有哪幾層每一層分別有什麼作用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並含有附屬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肌肉等。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毫米。
真皮來源於中胚葉,由纖維、基質和細胞構成。接近於表皮之真皮乳頭稱為乳頭層,又稱真皮淺層;其下稱為網狀層,又稱真皮深層,兩者無嚴格界限。
皮下組織來源於中胚葉,在真皮的下部,由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小葉組成,其下緊臨肌膜。皮下組織的厚薄依年齡、性別、部位及營養狀態而異。有防止散熱、儲備能量和抵禦外來機械性沖擊的功能。
⑵ 皮膚基底層為什麼重要
基底層是抄我們表皮的最底層襲,在這一層中有兩種非常重要的細胞組成。
(1)是黑色素母細胞,它好比一個加工黑色素的工廠,平時它是靜態的,當他受到刺激,比如說紫外線的照射,它就會大量分泌麥拉寧黑色素浮出我們皮膚的表面,幫助我們保護皮膚,因為黑色可以擋光,就好比夏天的太陽鏡都是黑色的,是一樣的道理
(2)還有一個是上皮細胞,它是負責細胞分裂與再生的,它可以一個分成二個,二個分成四個,以這樣的倍增的分裂方式,起到皮膚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除舊換新。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過二天紅胞不見了,就是上皮細胞在做修護。
⑶ 面部基底層細胞起到的作用
基底細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細胞(幹細胞),有活躍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細胞向淺層移動專過程中逐漸分化形成屬表皮其餘幾層的細胞,故基底層亦稱生發層。
正常表皮基底細胞的分裂周期約為13~19天。分裂後形成的細胞由基底層移行至顆粒層約需14~42天,從顆粒層移至角質層表面而脫落又約需14天,正常表皮更新時間約為28~56天。
基底層(stratumbasale)是表皮的最下層,附著於基膜上。細胞以半橋粒與底部基膜連接,基底細胞與相鄰表皮細胞以橋粒相連。在基底層細胞之間,常夾有黑色素細胞。
在基底層細胞之間,常夾有黑色素細胞。顯微鏡觀察,黑色素細胞有細長樹枝狀分支突起可伸到上層細胞間隙。
電鏡觀察,可見黑色素細胞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和特有的橢圓形顆粒,稱黑色素小體(melanosome)。黑色素細胞內有酪氨酸氧化酶,在此酶的作用下,可將成熟的黑色素小體內的酪氨酸氧化形成黑色素。
黑色素的多少是決定皮膚顏色的因素之一。黑色素小體能吸收紫外線和其他射線。成熟的黑色素小體分布在黑色素細胞突起內,對機體深層組織起到了保護作用。
⑷ 什麼是皮膚的三大層的功效
1、表皮:
是皮上組織,它與外界接觸最多,又是與化妝品關系最密切的回部位,表皮雖
然差不多隻有答普通紙那麼薄,最厚處也不過0.2毫米,但它們都是由下面的基底層發育而成,基底層由基底細胞和黑色素細胞組成,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基底細胞不斷地進行分裂,產生新細胞。皮膚的顏色因人而異,在同一個人身體的不同部位顏色也各不相同。皮膚的顏色取決於皮膚所含黑色素的多少和血流的快慢,被太陽曬黑後的皮膚內含黑色素較多,皮膚逐漸變黑;運動後因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皮膚會發紅。
2、真皮:
真皮在表皮下層,與表皮分界明顯,表皮底部呈凸凹狀與真皮緊密接觸,真
皮內部的細胞很少,主要由植物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其中有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等,它與皮膚的彈性、光澤、張力等有很重要的關系。皮膚的松馳、起皺等老化都發生在真皮之中。
3、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在真皮下,二者之間無明顯分界。皮下組織由大量脂肪組織散布於
疏鬆的結締組織中而構成。
⑸ 皮膚分哪五層,各有什麼作用
表皮層又可分為五層:
1、基底層:即基底細胞層,是表皮的最底層。基底層是表皮中分裂增生能力最強的一層細胞,每天30%~50%的基底細胞進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約為19天,產生的新細胞向上推移進入棘層,所以基底層也稱為生發層。基底層增生的細胞向表皮層不斷推移,逐漸分化為其他各層。在皮膚創傷癒合的過程中,基底層細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復作用。
2、棘層:位於基底層之上,由4-10層多邊形、體積較大的棘層細胞組成,也有分裂增生能力,但僅限於深層接近基底層的細胞。棘層深部細胞呈多邊形,愈向淺層愈扁平。
3、顆粒層:位於棘細胞層淺部,常見於掌、跖表皮內,細胞厚度可達10層。由於它在正常表皮細胞和死亡角化細胞之間過渡,因此也稱為過渡帶。顆粒層上部細胞內的「膜被顆粒」向細胞間隙釋放磷脂類物質,使鄰近細胞間不易分離,成為防水屏障,使體表水不易滲入,也阻止體內水外滲。
4、透明層:是角質層前期,由2~3層扁平細胞組成,無胞核,僅見於手掌和腳底的表皮。HE染色呈嗜酸性,切片上呈波形帶狀彎曲,有強折光性,故名透明層。具有防止水、電解質與化學物質通過的屏障作用。在靜電上,顆粒細胞層為荷陰電荷帶,透明層為荷陽電荷帶,構成表皮的重要防禦屏障。
5、角質層:是表皮的最外層,由多層角質細胞和角層脂質組成。角質層主要由 5 至10 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而掌跖部可達40-50層。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此層由於皮脂膜的形成,可防止水分流失。角質層正常含水量為20%—25%,皮膚干時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會乾燥、脫屑,低於5%出現紅、腫、熱、痛、癢。
(5)皮膚基底層有哪些作用擴展閱讀: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在皮膚表面,又可分成角質層和生發層兩部分。已經角質化的細胞組成角質層,脫落後就成為皮屑。生發層細胞不斷分裂,能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生發層有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線損傷內部組織。表皮屬復層扁平上皮,真皮則是緻密結締組織,有許多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故有彈性和韌性。真皮比表皮厚,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皮膚下面有皮下組織,屬疏鬆結締組織,有大量脂肪細胞。皮膚還有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許多附屬物。
參考資料:網路-皮膚
⑹ 皮膚分幾層都有什麼作用
皮膚指披覆在人體的表層,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組織。具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由表皮和真皮緊密結合而成。
①表皮。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由淺入深依次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由多層角化上皮細胞(核及細胞器消失,細胞膜較厚)構成,無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組織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生發層的細胞不斷增生,逐漸向外移行,以補充不斷脫落的角質層。生發層內含有一種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皮膚的顏色與黑色素的多少有關。
②真皮,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由淺入深依次為乳頭層和網狀層,兩層之間無明顯界限。真皮厚度約0.07~0.12毫米;手掌和腳掌的真皮層較厚,約1.4毫米;眼瞼和鼓膜等處較薄,約0.05毫米。乳頭層與表皮的生發層相連,其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觸覺小體等感受器。
網狀層與皮下組織相連,其內有豐富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它們互相交織成網,使皮膚具有較大彈性和韌性。網狀層內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等。
皮膚覆蓋全身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約占體重的16%。成人皮膚面積約為1.2—2.0平方米。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不同,背部、項部、手掌和足底等處最厚,腋窩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為0.5—4.0毫米。
皮膚覆蓋於體表,從外至內依次為表皮、真皮、皮下層。真皮由中胚層分化而來,分乳頭層和網狀層兩層,兩者之間無明顯界限。真皮突起無數乳頭,嵌入表皮深面,真皮深面借結締組織纖維束與淺筋膜相連。真皮一般厚1~2mm。
皮膚的免疫反應主要發生於真皮,真皮淺層內的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相互作用,並通過其合成的細胞因子互相調節,對免疫細胞的活化、遊走、增殖分化,免疫應答的誘導,炎症損傷以及創傷修復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當細菌入侵時也可在此引起炎症反應和超敏反應。
⑺ 皮膚的基底層的作用
1、作用:
皮膚基底層位於表皮的最下面,是除角質層外與護膚美容關系最密切的表皮層。皮膚基底層主要由一層矮柱狀的角質形成細胞(學名角朊細胞)和少量黑素細胞構成。這層細胞的重要意義在於每一個表皮細胞都起源於此,是皮膚細胞的「發源地」。
2、皮膚基底層的結構和功能
皮膚基底層位於表皮的最下面,是除角質層外與護膚美容關系最密切的表皮層。皮膚基底層主要由一層矮柱狀的角質形成細胞(學名角朊細胞)和少量黑素細胞構成。這層細胞的重要意義在於每一個表皮細胞都起源於此,是皮膚細胞的「發源地」。
新生的皮膚細胞隨著其結構和功能的不斷成熟、分化,逐步離開基底層,向外層表皮移動,變成棘細胞,再變成粒細胞,最後完全形化成為角質細胞,然後逐漸向角質層最外面移動,直至從皮膚表面脫落。
3、皮膚基底層對皮膚美容的影響
☉決定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
基底層是皮膚自我修復和更新的關鍵。基底層旺盛的再生能力是年輕皮膚的重要特徵,反之,基底層再生能力低下則是皮膚老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與疤痕形成密切相關:
外界損害或皮膚自身發生的損害只要未傷及基底層,損害比較表淺或只有小面積的基底層受損,則正常皮膚均能進行完全修復,一般不會留下疤痕。如果大面積基底層受損,則缺損只能由纖維結締組織來填補,皮膚上就會留下喪失皮膚正常結構和功能的疤痕。
4、影響皮膚基底層的重要因素
內部因素
☉遺傳因素:基底層細胞的再生能力有個體差異。
☉部位:微循環良好,血供豐富的部位,基底層再生能力較強,反之則較低。如面部基底層細胞的再生能力就比小腿強。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基底層細胞的再生能力會逐漸降低,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會隨之減弱。
外部因素
☉營養狀況:
營養不良或不均衡,基底層細胞再生能力會降低,由此營養不良者皮膚損傷難以癒合。
☉某些細胞因子:
如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的表皮生長因子能促進基底層細胞再生,加快皮膚的自我修復。
☉疾病(疾病是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和外傷:
如嚴重的葯疹和一些大皰性皮膚病會損害皮膚基底層;疾病或外傷形成的疤痕失去了皮膚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也就沒有了基底層。
⑻ 皮膚分為幾層每層的作用是什麼
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
表皮是皮膚的淺層結構,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
1、基底層專:位於表皮的最深層,借屬基膜與深層的真皮相連。
2、棘層:位於基底層的淺面,由4-10層多邊形細胞組成,細胞較大,由許多棘狀突起,胞核呈圓形。
3、顆粒層:位於棘層的淺面,由2-3層梭形細胞組成。胞質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質顆粒。普通染色呈強嗜鹼性,胞核較小,染色較淡。
4、透明層:位於顆粒層的淺面,由2-3層無核的扁平細胞組成。
5、角質層:位於表皮的最淺層,由幾層到幾十層扁平無核角質細胞組成,細胞質內充滿嗜酸性的角蛋白,對酸、鹼,摩擦等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
⑼ 表皮層分為哪幾層他們各自的功用是什麼
表皮層包括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及角質層。
在皮膚創傷癒合的過程中,基底層細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復作用。
棘層含有細胞組織液來幫助細胞新陳代謝,在病變過程中,如果細胞間水腫嚴重,就會形成水泡。
顆粒層細胞內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起到折射光線,減少紫外線傷害的作用。
透明層只存在手掌、足底等部位皮膚,防止體內、體外的水、電解質透過,起到保護作用。
角質層具有防止組織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9)皮膚基底層有哪些作用擴展閱讀
表皮是皮膚的淺層,由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構成。人體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等,一般厚0.07~0.12mm,手掌和足跖最厚,約0.8~1.5mm。
表皮由兩類細胞組成:一類是角蛋白形成細胞,占表皮細胞的絕大多數,它們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細胞角化並脫落;另一類細胞為非角蛋白形成細胞,數量少,分散存在於角蛋白形成細胞之間,包括黑(色)素細胞、郎格漢斯細胞和梅克爾細胞,它們各有特別的功能,與表皮角化無直接關系。
身體大部分的表皮相當薄,與厚表皮的分層有差別。基底層與厚表皮的相同,棘層的細胞層數少,顆粒層只有2~3層細胞,沒有透明層,角質層也薄,只有幾層細胞。
表皮由基底層到角質層的結構變化,反映了角蛋白形成細胞增殖、分化、移動和脫落的過程,同時也是細胞逐漸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過程。表皮角蛋白形成細胞不斷脫落和更新,其更新周期約為3~4周。表皮角蛋白形成細胞定期脫落和增殖,使表皮各層得以保持正常的結構和厚度。
表皮是皮膚的重要保護層。角質層細胞干硬,胞質內充滿角蛋白,細胞膜增厚,因而角質層的保護作用尤其明顯。棘層到角質層的細胞間隙內脂類,構成阻止物質出入的屏障。因此表皮對多種物理和化學性刺激有很強的耐受力,能阻擋異物和病原侵入,並能防止組織液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