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葯王秘方絕毛湯,千年古方傳承,有誰用過有效嗎
秘方這東西建議你直接放棄,想都不用想。中葯的理論基礎就是虛幻,且沒有臨床驗證。普通使用者放棄,專業研究者可以研究考證。
B. 河南九都堂御龍古方怎麼樣
,這個獸獸古方不同於市場上的普通產品,沒有任何西葯的東西,有膳食纖維,大多人會有飽腹感。有的微量元素可以排除重金屬,一個周期一般減7~20斤左右。
C. 古方狐臭液是真的嗎
不用懷疑,不是真的,本人和你一樣想要有一位良葯可以解決問題,好奇買了一套,用完後一點效果都沒有,後面聯系賣家都聯系不上了
D. 急!!有人用過寒水石葯王石枕嗎
寒水石葯王枕適用范圍:失眠、高血壓、頸椎病及頭痛、頭昏、多夢、頸部疼痛等內症狀。比容傳統 產品入睡速度提升5倍,睡眠質量提升10倍。
寒水石葯王枕有別於普通葯枕:
寒水石葯王枕系晶須寒水石製作,並取得國家專利。
專利號:ZL200232151.3 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寒水石葯王枕上的寒水石是採用國家"863"項目的晶須技術轉化成果,與普通石頭材質不一,質量相差懸殊。
質量保障,寒水石葯王枕經過湖北產品質量監督局檢驗,並在武漢質量技術監督局登記注冊,質量問題請使用者放心。
出 品 商:吉林省古方醫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許可證編號:鄂葯械生產許20040273號
注冊證書編號:鄂食葯監械(准)字2004第2630769號
產品標准編號:YZB/鄂0328-2004
失眠患者的福音:經過十餘年的研發,寒水石葯王枕順利通過了國家葯監局的審核,於2004年4、5月份取得了醫療器械准字文號和生產許可證。
E. 葯王和葯聖的資料
葯聖 李時珍 葯王 孫思邈
葯聖 個人簡介
李時珍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性別男,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的混雜,使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二、李時珍的太醫院生涯
1551—1556年這段時間內,封建皇帝征如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於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創造《本草綱目》埋下很好的伏筆。
這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葯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葯房及御葯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葯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葯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談到這一點,就必須聯繫到明代宮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書籍——《本草品匯精要》。
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匯精要》,該書是明孝宗於弘治16年(1503)8月下詔太醫院編修的一部國家葯典。在司設監太監劉文泰的組織下,一個設有總督、提調、總裁、副總裁、篡修、驗葯等9種職位的修撰班子組成,包括謄錄、繪畫人員在內共49人。在經歷一年半修訂後,葯典編纂完成。編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證類本草》舊例順序,把入葯之物分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為上、中、下三品編寫,全書共收葯物1815種,正文用朱墨兩色分寫。正文之前繪有精美的彩色寫生圖達1358幅之多,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繪圖書。同時編撰者還舍棄了當時已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而由14位工匠分色繕寫文字,8位宮廷畫師負責繪圖。全書完成後,由明孝宗親自撰寫序言,並仿照《永樂大典》格式裝幀成36冊,裝入楠木盒中保存,是為明代宮廷的正統抄本。
但是,此書完稿後僅兩個月,明孝宗卻意外「駕崩」,其死因成為天大疑案。而原書編纂人員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謀害孝宗皇帝,遭到查辦,於是這部明代葯典《本草品匯精要》一直封藏在宮中內庫里。後不知通過何種途徑於1877年藏入羅馬國家圖書館。
李時珍是在距此事約50年左右進入太醫院任職的,他不可能前朝舊事一無所知。而此時孝宗後繼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餘年,對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關心,所以封藏在宮中的《本草品匯精要》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得以窺見,因此不能排除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幸運地看到了此書。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促使他意欲編著一部能超出此書的新本草專著,而在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實現願望的,因為李時珍淡於功名榮祿,所以在太醫院任職沒有太長時間,就託病辭職歸家了。
三、《本草綱目》的重大貢獻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准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葯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葯,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葯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葯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葯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葯學著作。
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他不僅解決了葯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葯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葯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葯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葯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葯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他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總之,李時珍採用以綱挈目的方法,將《本草經》以下歷代本草的各種葯物資料,重新進行剖析整理,使近200萬字的本草巨著體例嚴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詳備,實乃「博而不繁,詳面有要」。
雖然《本草綱目》是一部葯物學專著,但它同時還記載了與臨床關系十分密切的許多內容。原書第三、第四卷為「百病主治葯」,記有113種病症的主治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內傷雜病中,就包括有專門治療傷寒熱病、咳嗽、喘逆類的葯物,第四卷則主要為五官、外科、婦、兒科諸病。原書中明確提出能治療瘟疫的葯物有:升麻、艾葉、臘雪、丹砂、陽起石、火葯、大青、麻黃、威靈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筍、梨、松、豬苓、竹、石燕、犀、桃蠹蟲等20餘種。
此外,《本草綱目》中收載各類附方11096首,涉及臨床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范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具科學科,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如治療咳嗽病的方劑,即在多種葯物附方中出現,舉例如下: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干),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鍾半,煎八分,卧時服。又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姜湯下。
因此,《本草綱目》在臨床治療方面亦有伋高的參考價值。
葯王簡介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葯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之為准)。
[編輯本段]葯王生平
孫氏自幼聰穎好學,敏慧強記,他7歲時每天能背誦一千多字,人稱聖童。孫思邈的家鄉在長安附近,長安為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在當時也是東西魏之間戰爭的後方,當時的戰亂對其歷史文化的破壞不大。在這種條件下,孫思邈有機會從小就博覽群書。因自幼體弱多病,常請醫生診治,以致耗盡家資。因此他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用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研究,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習岐黃之術。到20歲左右,他已對醫學有一定造詣並小有名氣,所以「京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療。除醫學書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無所不讀。到青年時代,孫氏已是個知識淵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並兼通佛學思想的頗有功底的學者了。
公元579年即孫氏大約37歲以後,他以聰慧敏銳的頭腦和相當淵博的知識看透了當時的統治集團之間相互勾心斗爭、彼此傾軋殺戮的本質,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他鄙棄仕途,離開家鄉,先後到長安以西稍偏南距長安600餘里的太白山和長安以南200餘里的終南山過了數十年的隱居生活。在這期間,他潛心鑽研唐以前歷代醫家的著作,如《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及扁鵲、仲景、倉公、華佗、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家的《經方》,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表裡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對葯」等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當時盛行的「陰陽錄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即預測禍福、卜筮吉凶、符錄消災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時間。除了熟讀經典探究醫理,他還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條件,鑽研並整理記載了大量葯物識別、採集、炮製、貯存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長年為方圓數百里內平民百姓治療各種疾病的實踐中,他所學的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融匯貫通,醫療技術達到了爐火純清的境地。孫氏治病針葯並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癒過上吐下瀉的重症;唐太宗貞觀初年(約公元627年),他治癒過幾乎不治的虛癆病;貞觀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癒了漢王的頑固性水腫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內服中葯的方法治癒過頑症箭傷。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除此之外,在他數十年的醫療實踐中,經治了600餘名麻風病人,治癒率達10%,這在1300年前來講,已經是一個奇跡。各種多方求治輾轉數醫而不效的疑難雜證,一經孫氏診治多可手到病除。就這樣,他的名氣不僅聲噪山林,而且已經譽滿京師。 孫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請其為官,他均託病辭而不受。自85歲以後,他時而居京師,時而居山林,以行醫為主要社會活動。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孫思邈132歲左右,他大約和朝廷有某種聯系,受到某種約束,因此他上表高宗皇帝,借口身體不佳申請離京返回山林,高宗未予批准,而特賜其良馬,並把當時閑置不用的原鄱陽公主的府第送給他居住。在此期間,孫氏在上流社會頗受尊重,當時的東台詳正學士宋含文、名士孟詵和唐初四傑「王楊盧駱」之一的盧照鄰等均以「師資之禮」對待他。
孫思邈到了晚年,對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心理等諸方面學問無不精通,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著深刻和洞察力,甚至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的東台侍郎孫處約帶著五個兒子孫健、孫儆、孫俊、孫佑、孫佺去拜見孫思邈,孫氏見了他們之後說,孫俊會先發財,孫佑的事業成功將較晚,孫佺在幾個兄弟中將會名氣最大,但其不幸在於帶兵。以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孫氏所料。還有,太子詹事盧齊卿幼年時曾遇到過孫思邈,孫氏說,「你五十年以後將為官,我的孫子將成為你的部下」。以後盧齊卿果然當了徐州刺史,而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當了徐州蕭縣的縣丞。孫思邈和盧齊卿講話時孫溥尚未出生。
孫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於著書立說,據南宋文學家葉夢得的《避暑錄話》所說,孫氏在一百多歲才開始著手寫《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後30年之經驗,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補《千金要方》之遺。同年,壽至140歲左右的一代名醫孫思邈在長安與世長辭。他在遺囑中囑咐家人對他的葬禮要從簡,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殺牲畜祭奠。據《舊唐書》記載,他死後「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這可能和他長期練氣功並服用某些葯物,使其機體代謝發生了某些特殊的變化所致。對此不應輕易視為無稽之說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後深入發掘加以研究。 孫思邈歷經隋唐兩代,是一位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醫生為終身職業,長期生活在民間,行醫施葯,治病救人。他診病治療,不拘古法,兼采眾家之長,用葯不受本草經書限制,根據臨床需要,驗方、單方通用;所用方劑,靈活多變,療效顯著。他對民間醫療經驗極為重視,經常不辭辛勞地跋山涉水,不遠千里訪詢;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傳。轉輾於五台山、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等地,採集葯材、炮製葯物,提煉丹葯,深究葯性。他對民間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過許多疑難危重病人。他不僅精於內科,而且兼擅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眼科,並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都有研究,同時具有廣博的葯物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這不僅使他成為唐代名極一時的醫學大師,而且使他一變羸弱之體,至百歲而視聽不衰。
[編輯本段]葯王貢獻
孫氏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醫精誠」,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對病人要誠。他認為醫生在臨症時應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認真負責,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一樣看待;治療中要不避危險,晝夜、寒暑、飢渴與疲勞,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貪圖名利。這也正是他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寫照。他曾親自治療護理麻風病人達600餘人。他的高尚醫德足為百世師范。宋·林億贊曰:「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後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孫思邈積一生醫學經驗,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較全面地總結了自上古至唐代的醫療經驗和葯物學知識,豐富了我國醫學內容。他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九個方面。
第一、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改六經辯證為按方劑主治及臨床表現相結合的分類診斷方法,使理論更切合實際。
第二、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收載醫方6500多個,無論是經方、古方、俗說單方均系統整理,大多注以出處。
第三、診斷學上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亂、附骨疽、惡疾大風、雀目、癭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療上。
第四、治療學上創用了新的醫療技術。如下頜關節脫臼手法整復術、蔥葉導尿術、食管異物剔除術、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等。
第五、在葯物學上,重視地道葯材以及葯物的種植採集、炮製和貯藏,並在葯物七品分類基礎上按葯物功用分為65章,以總攝眾病,便於醫生處方用葯。
第六、重視婦幼保健,強調婦幼設立專科的意義,為小兒、婦產建立專科創立了條件。
第七、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講求衛生,反對服石,提倡吐故納新,動靜結合,並輔以食治、勞動,使養生學和老年病防治相結合。
第八、在針灸方面繪制彩色三人明堂圖,創孔穴主對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對針灸發展有促進作用。
第九、在煉丹生涯中,記錄了硫黃伏火法,是我國早期火葯配方,在火葯發明上有突出貢獻。
孫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見載的頗多,大多已散佚無存。
由於孫思邈在醫學上的傑出成就及其崇高的醫德醫風,使之深受我國歷代人民的愛戴,其影響歷代相傳,經久不衰。千百年來,用來紀念他的廟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鄉耀縣,早在唐朝後期就在城東葯王山為他立祠。此後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裡陸續增建了葯王廟,並建有碑亭、石刻等。現在明朝建的葯王廟保存完好,廟內有「孫真人」居住過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內有明刻《千金寶要》、《海上方》石碑。相傳當年孫思邈洗葯用的洗葯池和他親手種植的柏樹還完好無損。這些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珍愛。每年二月,人們都在葯王廟舉行儀式,隆重紀念和緬懷這位名垂千古的偉大醫葯學家。
F. 古方葯王可以祛痘嗎
G. 臉上過敏後起跟痱子樣麻麻的,能用古方葯王嗎
沒用過,真的不知道,不過,我臉上過敏用的一種童顏蛋,效果很好,現在臉上滑滑的,沒有再過敏了
H. 葯王爺是誰
西元七世紀的唐代,有許多著名的醫葯學家及醫葯著作相繼問世。其中最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醫學書籍,當首推孫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燾的《外台秘要》。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葯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土原〕)人,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六八二年),年一零二歲。這位具有八十餘年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家,從小就勤學苦讀,博覽群書。七歲便能日誦千言,二十歲時已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說了。自從他踏進了醫學寶庫的大門以後,便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醫學事業。他敢於實驗,勇於探索,並善於向民眾學習,在行醫的同時,孫思邈還對唐以前的酒學資料進匯編、研究,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心得體會,先後寫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各三十卷(統稱《千金方》),可以說是集唐以前我國醫學的大成。
孫思邈認為,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品質。他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明確指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這里他以人命重於千金為比喻,也是他為何要把「千金」兩字作為自己書名的真正含義,他還在書中強調了對病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看病時必須集中精力,不得與「病人多語調笑,切忌大聲喧嚷,絕不可道說是非,炫耀聲名,詆毀他醫」。對於病家,不論是貴賤貧富,還是知親好友,都要一視同仁地診治。
在重危病人的治療中,絕不應首先考慮個人的聲譽而產生患得患失,要把病人的疾苦看作是自己的疾苦。在出診的時候,要做到不畏艱難崎嶇,不管白天黑夜、嚴寒酷暑,不顧飢渴疲勞、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同時,他還強調要精勤不倦地學習,這樣才能博採醫學源流,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醫生。總之,孫思邈把醫學看作為一項極為崇高的工作。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孫思邈寫成了《備急千金要方》一書,此書共計三十卷,有二三零門,合方論五三零零首。三十年後,他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對《備急千金要》方的補充。在這兩部書中,孫思邈不僅收載了唐以前的《經文古方》,而且還記錄了大量的「俗說單方」,並結合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創造性地發展了醫學。對疾病的預防、診斷、用葯處方、針灸及食物療法等,都作了精闢的論述。如他在書中記載了用白頭翁、苦參子、黃連等中草葯來治療痢疾;用常山、蜀漆等治療瘧疾;以檳榔治療絛蟲病。……這些葯物一直用至今,並被現代科學證明為有效的方法。他還根據「肝補肝明目」的理論,首創應用含有大量維生素甲的動物肝臟,如羊肝、牛肝等,以治療缺乏維生素甲所致的夜盲症。
對於因缺少碘質出現甲狀腺腫大的病人,他不僅用含碘量較高的海藻、昆布等葯物進行治療,更出了應用羊靨、鹿靨(即羊、鹿的甲狀腺)來治療。現在知道,在這些動物的甲狀腺內都含有豐富的碘質,這對缺碘性甲狀腺腫大的病人無疑是有療效的。尤足稱道的是他還提出了腳氣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除了應用防風、蜀椒、吳茱茱等葯物來治療腳氣病之外,還主張把穀皮(楮椿皮)煎成湯,再以這種湯粥,經常食用,來預防腳氣病的發生。現已了解到這些葯物及穀皮內均含有大量的維生素乙,而腳氣就是人體內缺少維生素乙所引起的,孫思邈對這種病的認識,以及所提出的正確的治療、預防方法,比一六四二年在歐洲第一次論述腳氣病,早了整整十個世紀。
孫思邈在書中還特別強調要重保健衛生。他認為婦女與小兒由於生理上的特點,不同於男性和成人,因此在治療上必須設置專科。並主張婦女在懷孕期間要節制嗜欲,調養性情,避免受驚;臨產時不要忙亂緊張,接生者及旁人須保持鎮靜,不能顯出驚恐或面露憂容,否則會引致難產發生。嬰兒出世後,要立即擦去小兒口中的污物,防止窒息等等。他對小兒的發育過程也作了非常仔細的觀察和記載。比如小兒牙齒的生長,什麼時候能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等,記載都要和實際情況相當接近。更為可貴的是,他還主張小兒衣著要軟,不宜過厚,應該常曬太陽,呼吸鮮空氣。他對乳母的條件、哺乳時間、次數、乳量及哺乳衛生常識和小兒護理的方法,也都作有正確詳細的記載。
在葯物學方面,孫思邈更是有獨特的見解。他十分注重采葯的時間和製作的方法,一再強調說,「夫葯採取不知時節,不以陰干、曝干,雖有葯名,終無葯實。故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功,卒無裨益「。因而他詳細記述了二三零多種葯物的採集時間,並列舉出六八零種常用和常見的葯物,建議人們隨時採集,以備不時之需。他還認為采葯必須弄清產地,故在書中記載了當時一三三州所產的五一九種道地葯物。此外,他還創立了依據葯物的治療功效對葯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由於孫思邈在葯物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人們尊稱他為「葯王」。
孫思遙不但善於治病,還非常重視衛生。指出人應當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不能過於放縱情慾,不能暴飲暴食,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能吃生肉,飯後必須要漱口,不能立即就睡卧,要經常散步,夜裡不能吃得過飽過醉,冬天睡覺不要用被蒙頭,不要在頭前置放火爐等等。
孫思邈提出的這些意見,在今天看來,還是非常正確而符合科學原理的。
《千金方 》刊出後,唐以後的我國醫學著作中,引據此書就相當多。在國外,《千金方》也享有相當的聲譽,日本、朝鮮的醫家都曾將該書作為重要的參考文獻。
I. 狗狗得了皮膚病已經3個月了,我在寵物店治療了2個月完全沒有一點效果,反而更加嚴重了,有誰可以告訴我
寵物店都醫不好嘛,那你就換家寵物店吧,我家狗狗之前也是皮膚病不好,我是去寵物店打治療皮膚的針,要打4針,一個星期打一次,後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