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下注射和皮內注射的區別
一、方法不同
1、皮下注射:將葯液注入皮下組織。
2、皮內注射:把葯物注射到專皮膚的表皮以下。
二、位屬置不同
1、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為上臂及股外側。
2、皮內注射:一般是真皮層以上,不到皮下組織。
三、用途不同
1、皮下注射: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道內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皮內注射:皮內注射是將葯液注射於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主要用於皮膚過敏試驗、預防接種及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⑵ 在最佳適用部位注射到皮膚的什麼層次比較合適
注射是將小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通過皮下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吸收葯液版,經血循環送權達靶器官發揮作用,與肌肉注射相比,皮下注射可以讓吸收減慢,起效持久。
皮下注射法:左手綳緊皮膚,針頭與皮膚呈30度~40度角,不宜超過45度角,以免刺入肌層。迅速刺入針梗1/2~1/3,松開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抽動活塞,檢查無回血,慢推注葯液於皮下,快速拔針,消毒棉簽按壓針眼5分鍾。
皮試是皮內注射,皮內試驗是將葯物注入到皮膚的表皮與真皮之間。
⑶ 肌肉注射疫苗時,針頭與皮膚表面呈多少度的角
不是說男或女性在進行臀部注射時所用的針頭有什麼分別,而是應該根據年齡(專比如屬大人或小孩)和葯水的性質(水劑或油劑或者是其它情況)來區分應採用的針頭的。一般情況下,比如打各類水劑葯水,用6號或7號針頭都可,而7號針頭比6號的稍粗些,推注葯水的阻力比較小些,也就是可以快一點注射完畢。
⑷ 打肌肉針有什麼用
你的用詞有問題~~不是肌肉針,是肌肉注射對嗎?可能是長期肌肉注射有了硬結壓迫了坐骨神經~孩子肌肉注射後局部出現硬結時,應首先注意硬結的部位,大小的范圍,局部是否有紅腫、熱痛,是否有波動感,與周圍皮膚是否有界限,針口的位置,若只是單純的硬結,無紅腫灼熱感說明是單純的硬結,若在硬結的同時,局部有紅腫熱痛就要考慮合並了細菌感染,若出現了波動感時,說明有膿腔的形成,若在硬結的同時孩子發熱、惡寒、煩躁,很容易形成敗血症,必須引起重視。
對於肌肉注射出現了硬結的,首先必須尋找引起硬結的原因,若是因為葯物刺激,吸收不良引起的,就必須加強對局部的護理,以增加硬結的吸收好轉,若是因為注射針頭消毒不嚴或局部皮膚有感染造成的硬結就必須在局部護理的基礎上回用消炎止痛葯,具體做法可以:
(1)局部熱敷。當發現肌肉注射部位有硬結時,可用熱毛巾局部熱敷,但必須注意的是,若是剛打完針不久不能立即熱敷,必須待6小時後再敷,若時間過短可因熱敷後造成血管充血敷局部出血,以免生水進入針口內引起感染,必要時也可在熱水中加少許的食鹽,效果會更好;(2)葯物濕敷。用50%硫酸鎂溶液,局部用紗布濕敷,可以達到消炎、止痛,增加吸收的功能;(3)可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塗搽,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4)傷濕止痛膏貼硬結處,(5)仙人掌外敷,(6)雲南白葯局部敷,(7)有人認為用馬鈴薯切成片,敷在硬結的局部,能起到一定的消腫,散結的作用,不妨一試。
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口服葯雖然方便,但有一些葯物對消化道的刺激,或口服吸收不好,葯效較慢,為此,當病情有了變化時,就必須改變給葯的途徑,進行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要避免出現肌肉注射造成的不良後果必須注意。
(1)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以確保器械的無菌;
(2)對油劑必須深肌肉注射;
(3)注射後若還沒有出現硬結果也可適當的用熱敷;
(4)避免一些刺激性較強的葯物肌肉注,特別是一些中草葯制劑,因為中葯提煉的醇度不能較好的達到一定的標准,易造成局部肌肉的刺激;
(5)盡量減少肌肉注射的機會;
(6)必須長期肌注葯物治療的病人,注射部位必須交替更換;
(7)避免在有瘢痕、硬結、發炎皮膚病,陳舊性針眼、瘀血、血腫的部位不宜進行注射。
⑸ 肌肉注射跟皮下注射有什麼不同
部位不同 。
皮下注射,是把葯液注射到皮下組織內,像預防接種就是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試,接種,一般的葯物,除須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們要求這個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為很快吸收會產生不良影響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人的組織,依次從外往裡說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肌肉。 皮內注射是把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間,像青黴素皮試,是皮內針,這樣吸收比較慢,就算過敏也會及時發現。
拓展資料:
皮下注射是指葯物經皮下注入人體,吸收較快(比皮內注射吸收快),一般只適用於小量葯物(2毫升以內),最好是無刺激性葯物的水溶液的注射。
而肌內注射(肌肉注射;肌注)由於肌肉內血管豐富,所以吸收比皮下更迅速。
肌內神經末梢分布較皮下少,因此,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較差。可注射油劑、乳劑及水劑葯物,一般限5毫升以內。
有些針劑如阿托品或腎上腺素針,既可供皮下注對又可供肌內注射。生物製品中的疫苗、菌苗則需特別注意,有的只能供皮內注射,如結核活菌苗只能供皮內注射,誤注到皮下、肌肉中都會發生局部膿腫。如炭疽活菌苗、凍干布氏菌活菌苗,都是專供皮上劃痕用的,絕對不能用於注射。
有的則皮下或肌內注射均可以,如尿路感染菌苗。狂犬病疫苗則只能注射在腹部或兩肩腳下緣皮下,而嚴禁注射到肌內或血管內。
⑹ 肌肉注射操作方法是什麼
(1)應用
肌肉內血管豐富,葯液吸收較快,一般刺激性較強、吸收較難的葯劑(如水劑、乳劑、油劑的青黴版素等)均可注射;多種疫苗的接種,常做肌內注射。因肌肉組織緻密,僅注入較小的劑量。
(2)用具
一般的注射器具。
(3)部位(圖1-5)
圖1-5豬的肌內注射部位
選肌肉層厚並能避開大血管及神經乾的部位。大動物多在頸側、臂部,豬在耳後、臀部或股內側,禽類在胸肌或大腿部肌肉。
(4)方法
動物保定,局部按常規消毒處理。術者左手固定於注射部位,右手持連接針頭的注射器,與皮膚呈垂直的角度,迅速刺入肌肉,一般刺入深度可至2~4厘米;改用左手持注射器,以右手推動活塞手柄,注入葯液;注畢,拔出針頭,局部進行消毒處理。為安全起見,對大家畜也可先以右手持注射針頭,直接刺入注射部位,然後以左手把住針頭和注射器,右手推動活塞手柄,注入葯液。
(5)注意事項
為防止針頭折斷,刺入時應與皮膚呈垂直的角度並且用力的方向應與針頭方向一致;注意不可將針頭的全長完全刺入肌肉中,一般只刺入全長的2/3即可,以防折斷時難以拔出;對強刺激性葯物不宜採用肌權內注射,注射針頭如接觸神經時,動物騷動不安,應變換方向,再注葯液。
⑺ 皮下,肌肉注射是指什麼
皮下是指注射到皮膚和肌肉層之間,葯物可以緩慢釋放,肌肉注射就是注射到肌肉中,葯物可以較快的被吸收。
⑻ 1皮下注射時,針頭與皮膚應呈() A.45°角 B.90°角 C.兩者均可 兩者均不可
兩者均不可。皮下注射要求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30-40度角,迅速刺入針梗的1/2到2/3。前兩項的角度都不合適
⑼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有什麼區別拜託了各位 謝謝
1.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的部位通常選擇皮膚較薄、皮下組織疏鬆而血管較少的部位,如頸部或股內側皮下為較佳的部位。凡是易溶解、無刺激性的葯物以及菌苗、疫苗,都可皮下注射。注射時,助手將犬保定好,局部剪毛(對供玩賞用的長毛獅子狗等,為了避免因剪毛影響外觀,可在注射局部用消毒棉球將被毛向四周分開),用70%酒精棉球消毒後,以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將皮膚輕輕捏起,形成一個皺褶,右手將注射器針頭刺入皺褶處皮下,深約1.5~2厘米,葯液注完後,用酒精棉球按住進針部皮膚,拔出針頭,輕輕按壓進針部皮膚即成。 2.肌肉注射法 一般刺激性較輕的葯液和較難吸收的葯液,均可作肌肉注射,但刺激性較強的葯物,如氯化鈣,高滲鹽水等不能作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時,應選擇肌肉豐滿無大血管的部位,如臀部、背部肌肉。助手將犬保定好並消毒後,術者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將注射部皮膚綳緊,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與皮膚成60『角迅速刺入,深約2—2.5厘米,回抽針管內芯,無血液迴流,即可將葯液推入肌肉內。注射完畢後,局部應再次消毒。 3.靜脈注射法 靜脈注射所產生的葯效作用最快,劑量較大且有刺激性 的葯液(如氯化鈣、高滲葡萄糖液、高滲鹽水等)應靜脈注射。靜脈注射的部位,可選擇頸部靜脈(頸溝內,頸部上1/3 與中1/3交界處,此處靜脈淺在,易於尋找),腕關節以上的內側或腕關節以下掌中部內側的靜脈,或跗關節外側、跗關節上方的靜脈、股內側的靜脈等。
採納哦
⑽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有什麼區別
注射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打吊針,是襲把葯液注射到靜脈血管中,這種方法吸收比較快,達到葯效速度也快。
再說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
人的組織,依次從外往裡說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肌肉。
皮內注射是把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間,像青黴素皮試,是皮內針,這樣吸收比較慢,就算過敏也會及時發現。
皮下注射,是把葯液注射到皮下組織內,像預防接種就是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試,接種,一般的葯物,除須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們要求這個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為很快吸收會產生不良影響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屁股針,有臀中肌,臀小肌,(一般小孩打這個地方,因為他的臀大肌還沒有發育完善,以防損傷坐骨神經),還有股外側肌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