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服葯過敏後都有哪些反應
一、葯來物不良反應是指源按正常用法、用量應用葯物預防、診斷或治療疾病過程中,發生於治療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其特定的發生條件是按正常劑量與正常用法用葯,在內容上排除了因葯物濫用、超量誤用、不按規定方法使用葯品及質量問題等情況所引起的反應。
二、葯物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是葯物不良反應的其中一種,是指外來抗原性物質與體內抗體間所發生的非正常免疫反應。當外來抗原進入機體,使淋巴細胞或體液免疫系統致敏,機體處於致敏狀態中,而當機體再次接觸同樣的變態反應原時,抗原與抗體產生反應,引起某種程度的組織損傷或機能障礙。
三、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有皮膚反應和系統反應兩類。
1、皮膚反應:表現為各種葯疹,以蕁麻疹型、麻疹型、濕疹皮類型為多見,某些葯物則好形成固定型葯疹。
2、系統反應:過敏反應可損害各個系統,如產生血液病樣反應、血清病樣反應、紅斑狼瘡樣反應、肝炎樣反應和心血管、神經系統、腎臟、呼吸道等部位損害,以及過敏性休克。
❷ 人體葯疹的皮膚表現有幾種類型
葯疹的皮膚表現可歸納為如下5型:固定型葯疹:多為發生在皮膚粘膜交界處的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界限清楚,其上有水皰或大皰,伴有瘙癢。停葯1~2周後紅斑消退,留有黑色素沉著斑,如再服該葯,除在原部分復發皮疹外,其它處亦有新疹出現。病程往往較長。
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型:起病急,常先覺皮膚瘙癢,繼而出現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鮮紅色風團或蒼白色風團,表面毛孔顯著如桔皮樣,損害約經10分鍾至數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但此起彼伏,一日內發作數次,嚴重者伴有過敏性休克及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受累的症狀,有現為惡心、嘔吐、復痛、腹瀉、喉頭發癢、呼吸困難、窒自己甚至血壓下降。一般經數日或1~2周而愈。
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發疹型:是葯疹中最常見的一種,彌漫性鮮紅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紅色斑丘疹,密集對稱分布,形態如猩紅熱樣或麻疹樣,有時上述兩種皮疹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時出現。一般在停葯兩周後完全消退。
紫癜型葯疹:為針頭大至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紫斑,皮疹平或稍隆起,輕者出現在雙小腿,重者累及四肢軀干。這種發疹沒有血小板減少。
大皰性表皮鬆懈萎縮壞死型:是葯疹最嚴重的一型。發病急,初起為面、頸、前胸部的深紅或暗紅斑,很快融合成片,發展至全身,斑上有大小不等的水皰,可用手指推動,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燙傷樣表現,粘膜亦有大片壞死剝脫。全身中毒症狀嚴重,伴有高熱和內臟病變,如果搶救不及時,可死於感染、毒血症、腎衰、肺炎或出血。
其他型葯疹:有濕疹型葯疹、多形紅斑型葯疹、剝脫皮炎型葯疹、痤瘡樣葯疹、光感性葯疹等,其臨床表現同相應疾病。
❸ 葯物的皮膚不良反應有哪些
葯物的作用是葯物和機體相互影響的綜合性反應,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給奶牛內本身帶容來不良反應,因此用葯前要了解葯的特點。
1.副作用
一些葯物在治療奶牛疾病時,會同時出現一些與治療無關的或不需要的作用,如地塞米松磷酸鈉,在治療疾病時,會引起奶牛流產。
2.毒性作用
一般在葯物超量時,會產生中毒,如新斯的明等。
3.過敏反應
有些奶牛具有過敏體質,在注射某些葯物時,會產生特異性不良反應,稱為過敏,如青黴素等葯物。
4.繼發反應
由於瘤胃內含有大量微生物,當大量長期使用抗生素時,會造成微生物死亡,從而使其他有害微生物增殖。
❹ 重症葯疹包括幾類
你好,葯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科疾病,是由於使用或接觸某些葯物後引起的皮膚黏膜的反應,嚴重時可累及機體的各個系統,臨床表現為大片表皮炎症、紅斑、水疤。
❺ 葯物過敏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由於葯物反應可累及到各個系統和器官,范圍廣,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節只討論部分典型的葯疹和少數特殊類型的葯物反應。 (一)變應性葯疹這是葯疹中種類最多且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根據其潛伏期、發生發展情況、皮疹表現及轉歸等,至少可分為10多個亞型,如固定性紅斑、猩紅熱樣紅斑、麻疹樣紅斑、蕁麻疹樣、多形紅斑樣、結節紅斑要、玫瑰糠疹樣、紫癜形及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等。它們具有下列一些共同點: ①有一定潛伏期,一般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樣葯物,常在24小時,平均7~8小時內即可發病。最短者僅數分鍾,遲者亦不超過72小時; ②多數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適、發熱等前驅症狀; ③皮疹發生發展,除固定紅斑外,照例呈泛發性和對稱性分布; ④常伴輕重不一的全身性反應,輕者可有不明顯,重者可頭痛、寒戰、高熱等; 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輕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過一月; ⑥除在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預後嚴重外,余均較好。以下分別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亞型。 1.固定性紅斑(固定疹)是葯疹中最常見的一種,據統計占葯疹的22%~44%,本科909例葯疹中有318例為本形,佔34.98%。常見的致病葯物為磺胺類(以長效磺胺占首位)、解熱鎮痛葯、四環素類及鎮靜水腫性斑片,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數個水皰或大皰。紅斑數一至數片不等,分布不對稱。可發生在任何部位,常好發於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膚粘膜交界處,常因磨擦引起糜爛。如復發,通常仍在原處發作,與前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疊,且常較前一次擴大、增多。皮損局部可伴瘙癢,皮損廣泛者間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紅斑消退後常留下明日煌紫褐色色素斑,多年不退盡,具有診斷價值。少數不帶紫色的水腫性紅斑,則消退快,且可不留痕跡。個別病例可伴發多形紅斑樣、蕁麻疹樣或麻疹樣紅斑。 2.猩紅熱樣紅斑皮疹發生突然,常伴以寒戰、發熱(38℃以上)、頭痛、全身不適等。皮疹開始為大、小片紅斑,從面頸、軀干、上肢向下肢發展,24小時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對稱,呈水腫性、鮮紅色,壓之可退色。以後皮疹增多擴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個皮膚,酷似猩紅熱。但患者一般情況良好,而無猩紅熱的其他表現。皮疹發展至高潮後,紅腫漸消,繼以大片脫屑,體溫之後鱗屑即逐漸變薄變細變少,似糠秕狀,皮膚恢復正常,全病程不超過一個月,一般無內臟損害。若皮疹象麻疹,則稱玫瑰糠疹形葯疹;余類推。 3.重症多形紅斑(Stevens-Johnsosyndrome)此系嚴重的大皰性多形紅斑,除皮膚損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現嚴重的粘膜損害,有明顯糜、滲出。常伴寒戰、高熱。亦可並發支氣管炎、肺炎、胸腔積液及腎臟損害。眼損害可導致失明。罹患該型葯疹者兒童多見。但必須指出,本癥候群有時並非葯物所引起。 4.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葯疹這是我們1958年在國內首次見到的一種葯疹類型,臨床上比較少見,但相當嚴重。起病急,皮疹於2~3日內遍及全身。初為鮮紅或紫紅色斑。有時起病時呈多形紅斑樣,以後增多擴大,融合成棕紅色大片。嚴重者粘膜同時累及,可謂體無完膚。大片上出現鬆弛性大皰,形成很多平行的3~10cm長的皺褶,可以從一處推動到另一處。表皮極細薄,稍擦即破,顯示明顯的棘層松解現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熱。重者可同時或先後累及胃、腸道、肝、腎、心、腦等臟器。曾見一例因本病死亡患者,其鼻飼管壁上密布脫落的粘膜。病程有一定自限性,皮疹常於2~4周後開始消退。如發生嚴重並發症或某些重要臟器的嚴重受累,或因處理不當可於2周左右死亡。 血液白細胞總數多在10×109/L(10000/mm3)以上,中性粒細胞約80%,嗜酸閏細胞絕對計數為0或很低。重症死亡病例病理解剖發現: ①表皮顯著萎縮,棘層細胞只有1~2層甚至全消失,細胞間和細胞內水腫,真皮充血水腫,有圍管小圓細胞浸潤,膠原纖維破碎變懷。口腔粘膜病變與皮膚相似。 ②淋巴結腫大,髓質增生,內皮粘膜增生腫大,皮質濾泡萎縮。 ③肝切面黃紅相間,可見瘀血,和肝細胞變懷。鏡檢示腳步上葉中央嚴重瘀血,殘留肝細胞脂變、離解;肝實質與匯管而分界不清,有的肝細胞邊界模糊不清,有的壞死溶解而被吸收。 ④腎切面腫脹,包膜外翻。鏡檢示血管充血,曲管濁腫,皮質間質內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為主形成的灶性浸潤。 ⑤腦灰質神經細胞呈各種變性,枕葉神經細胞呈水樣變性、腫脹,間有衛星細胞現象。基底核及小膠質細胞灶樣增生。 ⑥心肌有間質性水腫和彌漫性輕度不圓細胞浸潤。 大皰性表皮壞松解形葯疹與Lyell(1956年)報告的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toxicepidermalnecrolysis)有不少相似這處,後者皮損似燙傷樣,不一定有大皰,局部疼痛明顯,無明顯內臟損害,且常復發。但也有人認為二者可能是同一疾病。 (二)其他類型葯疹及葯物反應病因尚未完全明確。類型較多,茲擇其要者分述如下: 1.全身剝脫性皮炎型是葯疹中比較嚴重的類型之一,其嚴重性僅次於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葯疹,在未用皮質類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於引起此型葯疹的用葯劑量較大或療程較長,故可能在變應性反應基礎上合並有一定的毒性反應。 本型葯疹不常見,據我科不完全統計,1949~1958年的909例葯疹中佔2.53%,1959~1975年418例住院葯疹中本型佔7.9%。1983~1992年收治的104例重症葯疹中本型葯疹有23例,佔22%。由於病情嚴重,若不及時搶救。可導致死亡。 本症的特點是潛伏期長,常在20~20日以上;病程長,一般至少在一個月以上。整個病程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 ①前驅期,表現為短暫性皮疹,如局限於胸、腹或股部的對稱性紅斑,自覺瘙癢,或伴發熱,此為警告症狀,若此時即停葯可能避免發病。 ②發疹期,可緩慢地逐漸從面部向下發展,或開始為急性發作,以後路以疹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在皮疹發作處於高潮時,全身皮膚鮮紅腫脹,面部水腫顯著,常有溢液結痂,伴畏寒與發熱。部分患者可出現肝、腎、心等內臟損害。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多增高,一般在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之間。 ③剝脫期,這是本症的特徵性表現。皮疹紅腫開始消退,繼而呈魚鱗狀至大片形脫屑,鱗屑晨可布滿床單、手如戴破手套,足如穿破襪子,並且反復脫落,持續可達一至數月之久。頭發、指(趾)甲亦常同時脫落。 ④恢復期,魚鱗狀脫屑變或糠秕狀,繼而逐漸消失,皮膚恢復正常。自應用皮質類固醇後,病程可以顯著縮短,預後亦大大改觀。 2.短程銻劑皮炎型這是50年代我國採用酒古酸銻鉀靜脈注射短程治療日本血吸蟲病時所見的一種輕型毒性皮炎。其特點為: 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以上,有的可高達60%~70%; ②潛伏期短,均在開始治療後2~3日內發病; ③均在銻劑用量達到0.3g後發疹; ④夏季多見; ⑤皮疹對稱分布於面、頸、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見於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炎症反應輕微,自覺微癢或燒灼感,個別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⑥病程具自限性,即使不停葯,皮疹亦大多於3~5日內自行消失,伴以糠秕樣脫屑; ⑦再治偶有復發。未見任何並發症和後遺症。組織化學檢查發現皮疹與正常皮膚含銻量無甚差異(均約2.5μg/dl)。組織病理似接觸性皮炎,無特異性。 3.乳頭狀增生型多由於長期服用左碘、溴劑等引起。潛伏期常大一月左右。我們曾見2例,在全身紅斑形葯疹的基礎上出現散在分布,不甚規則,顯著高出皮面,約3~4cm,直徑的蕈樣乳頭狀增殖性肉芽腫,觸之相當堅實,主要發生於軀幹部。對症治療後逐漸消退,全程約3周。 4.紅斑狼瘡樣反應自60年代初期發現肼屈嗪可以引起紅斑狼瘡樣反應後,迄今已知道有50多種葯物諸如青黴素、普魯卡因胺、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保泰松、甲基硫氧嘧啶、利血平、滅滴靈及口服避孕葯物等,可引起這類反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多關節痛
❻ 葯疹的皮膚表現有哪些
固定型葯疹:多為發生在皮膚粘膜交界處的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界限清楚,其上有水皰或大皰,伴有瘙癢。停葯1~2周後紅斑消退,留有黑色素沉著斑,如再服該葯,除在原部分復發皮疹外,其它處亦有新疹出現。病程往往較長。
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型:起病急,常先覺皮膚瘙癢,繼而出現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鮮紅色風團或蒼白色風團,表面毛孔顯著如桔皮樣,損害約經10分鍾至數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但此起彼伏,一日內發作數次,嚴重者伴有過敏性休克及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受累的症狀,有現為惡心、嘔吐、復痛、腹瀉、喉頭發癢、呼吸困難、窒自己甚至血壓下降。一般經數日或1~2周而愈。
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發疹型:是葯疹中最常見的一種,彌漫性鮮紅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紅色斑丘疹,密集對稱分布,形態如猩紅熱樣或麻疹樣,有時上述兩種皮疹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時出現。一般在停葯兩周後完全消退。
紫癜型葯疹:為針頭大至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紫斑,皮疹平或稍隆起,輕者出現在雙小腿,重者累及四肢軀干。這種發疹沒有血小板減少。
大皰性表皮鬆懈萎縮壞死型:是葯疹最嚴重的一型。發病急,初起為面、頸、前胸部的深紅或暗紅斑,很快融合成片,發展至全身,斑上有大小不等的水皰,可用手指推動,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燙傷樣表現,粘膜亦有大片壞死剝脫。全身中毒症狀嚴重,伴有高熱和內臟病變,如果搶救不及時,可死於感染、毒血症、腎衰、肺炎或出血。
其他型葯疹:有濕疹型葯疹、多形紅斑型葯疹、剝脫皮炎型葯疹、痤瘡樣葯疹、光感性葯疹等,其臨床表現同相應疾病。
葯疹的診斷主要是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除固定型葯疹具有特徵性表現之外,多數葯疹不易與其它原因引起的同樣症狀相區別,必須根據病史及發展過程加以綜合分析而作出診斷。
發生葯疹後應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葯物及結構近似的葯物,鼓勵多飲水。輕型葯疹一般予以抗組織胺葯及維生素C,必要時強的松30~60毫克/日,口服,待皮疹消退後逐漸減量以至停葯;局部用水劑、粉劑,有糜爛滲出時用濕敷。重症葯疹應及早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靜滴,一般給氫化考的松200~400毫克,地塞米松16毫克/日;加強支持療法: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支氣管肺炎或皮膚化膿感染,有敗血症時應選用有效抗生素注意防治合並症:如肝腎損害應對症治療;眼及口腔粘膜損害時,用抗生素及氫考眼葯水(膏)及1/8000高錳酸鉀液漱口;局部可對症用不同的外用葯。
葯疹多為醫源性,因此必須注意:用葯前詢問病人過敏史,避免使用已知過敏或結構相似的葯物;用葯應有的放矢,可用可不用的葯盡量不用,用葯過程中應注意葯疹的早期症狀,如發現應立即停葯;應用青黴素、血清、普魯卡因等葯物時,應按規定方法作皮試,陽性者不用該葯。皮試時應備有急救葯物,以應急用已確診為葯疹者,應囑病人牢記致敏葯物,每次看病時告訴醫生勿用此葯。
❼ 葯疹的皮膚表現可歸納為哪幾種類型
固定型葯疹:多為發生在皮膚粘膜交界處的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
❽ 葯疹是什麼
凡對患者有益而用於預防、診斷、治療的葯物,無論通過任何途徑進入機體後,所引起的皮膚和(或)粘膜損害的不良反應,謂之葯疹。為皮膚科急診中常見的病種,占我院皮膚科急診8.7%。
一、病因學
大多數葯物都具有引起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葯物,但以抗原性較強者引起的最多。常見者為抗生素類,磺胺類,氨基比林、安乃近、保太松、水楊酸果等解熱止痛類,催眠、抗癲癇類,抗毒素等血清類葯物。根據葯物結構分析,凡帶有苯環及嘧啶環的葯物,具有較強的致敏力。此外,對患有先天過敏性疾病的機體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發生葯疹的危險性比較大。
二、發病機理
多數葯疹的發病機制不清,大體可分為過敏與非過敏反應性機制。
(一)非過敏反應性機制 包括有葯物的過量、副作用、直接毒性反應、特定性反應(idiosyeracy)、Jarish-Hexheimer反應、菌群失調(ecologic imbalance)、向生體性效應(bio-trophic effect)、葯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等。
(二)過敏反應性機制 大多數葯疹由此機制引起,機理較復雜。大分子葯物如血清、疫苗、臟器提取物、蛋白製品如酶類等,本身即為全抗原,有致敏作用;但大多數葯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是小分子物質,分子量小於1000,為半抗原,當進入機體內與蛋白質、多肽等大分子載體發生不可逆性共價鍵,形成結合性抗原之後就具有致敏作用。
當機體被葯物性抗原致敏後,再接觸同類抗原時,機體可通過抗體介導的第Ⅰ、Ⅱ、Ⅲ型等變態反應,或致敏淋巴細胞Ⅳ型反應,或兩類兼有的反應,導致皮膚或(及)粘膜出現急性炎症性反應而發生葯疹。由於葯物化學結構的差異性、代謝物的復雜性,從而葯物抗原決定簇就多而復雜,此外,個體之間對葯物的反應形式又存在著差別,因之,同一種葯物可在不同患者中引起不同類型的皮膚損害。反之,同一類型的皮膚損害也可由不同的葯物所引起。
過敏反應性機制引發的葯疹常有下述特點:①皮疹的發生與葯量間無直線關系,並只在少數人中間出現;②第一次接觸葯物後有4~20天潛伏期,一般為7~10天,以後再接觸該葯時好不再有潛伏期,而在幾分鍾至24h內發病;③臨床表現與葯物的葯理特性無關,有時可伴有哮喘、關節炎、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啫酸粒細胞增多,甚至過敏性休克等過敏反應為特點的表現;④與結構相似葯物間可出現交叉反應。
三、臨床表現
葯疹可在臨床上模擬任何種皮膚病,現將急診中能見到者,分型敘述於後。
(一)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紅斑型葯疹 亦稱發疹型葯疹。較常見,屬輕型葯疹,可能由第Ⅳ型變態反應所引起。
1.引發葯物 多為解熱止痛葯,巴比妥,青黴素,鏈黴素,磺胺等。
2.臨床表現 突然發疹,常同時伴有輕或中度發熱,中或重度瘙癢。麻疹樣紅斑型葯疹皮膚損害與麻疹酷似,為散在或密集的紅色帽針頭樣後疹,以軀干為多,可泛發全身。猩紅熱樣型葯疹的損害與猩紅熱相似。初起為細小紅斑,從面、頸、上肢、軀干順序向下發展,於2~3天可遍布全身並相互融合。面部四肢可出現腫脹,以皺褶處及四肢屈側為明顯。
3.鑒別診斷 應與麻疹、猩紅熱相鑒別。可依據葯疹的發熱與發疹間無傳染病性規律,無扁桃腺化膿性炎症、楊莓舌、卡他症狀及全身嚴重性中毒症狀幾點而與之鑒別。
(二)固定性紅斑型葯疹 或稱固定性葯疹,屬輕型葯疹,較常見。
1.引發葯物 常為磺胺類,解熱止痛類,催眠鎮靜類,四環素,酚酞等。
2.臨床表現 起病急,皮損為孤立性或數個境界清楚的圓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一般不對稱,1~4cm直徑大小,重者紅斑上可出現大皰。有癢感而一般無全身性症狀。皮損可發生在皮膚任何部位。位於唇、口周、龜頭、肛門等皮膚粘膜交界部位者,常易出現糜爛或繼發感染而引起疼痛,此時,患者常來急診。皮損歷1周不退,留有灰黑色色素沉著斑,經久不退。再服該葯時,於數分鍾或數小時內在原處發癢,繼而出現同樣損害並向周圍擴大,致使表現為中央色素加深而邊緣潮紅的損害。復發時,其他部位可出現新皮損。
(三)蕁麻疹型葯疹 較常見。多由第Ⅰ型及第Ⅲ型,偶由第Ⅱ型變態反應所引起。
1.引發葯物 多為青黴素,血清製品,痢特靈,水楊酸鹽,磺胺,普魯卡因等。
2.臨床表現 與急性蕁麻疹相似。也可有高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血管性水腫、蛋白尿等血清病樣綜合征樣表現,並可累及內臟,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
(四)Stevens-Johson綜合征型葯疹 多由Ⅲ型變態反應引起,屬重型葯疹。
1.引發葯物 常為磺胺類特別是長效磺胺,巴比妥,保太松等解熱鎮前葯,苯妥英鈉等。
2.臨床表現 發病急,伴高熱等全身中毒性症狀。皮損分布廣泛,以水皰、大皰、糜爛與結痂為主。常位於腔口周圍,並嚴重地侵及粘膜。可出現肝、腎功能障礙並伴發肺炎等合並症,病死率5%~10%。
(五)紫癜型葯疹 由Ⅱ或Ⅲ型變態反應引起。
1.引發葯物 多為磺胺類,保泰松,消炎痛,苯妥英鈉,巴比妥等。
2.臨床表現 輕者雙小腿出現瘀點或瘀斑,散在或密集,重者四肢、軀干均可累及,甚至伴有粘膜出血,貧血等。Ⅲ型反應引起者為血管炎的表現,皮損形態可自風團、丘疹、結節,水皰至壞死潰瘍等多種成分,但均有可觸及紫癜性損害(palpable purpura)出現。重者可有腎、消化道、神經系統受累,並伴有發熱、關節痛等全身症狀。
(六)中毒性壞死性表皮鬆解型葯疹(TEN) 為最重型葯疹,一般均在急診中先見到。
1.引發葯物 磺胺類,水楊酸鹽,保泰松、氨基比林等解熱鎮痛葯,酚酞,青黴素,四環素,巴比妥,苯妥英鈉等。
2.臨床表現 起病急,伴有高熱、煩躁、嗜睡、抽搐、昏迷等明顯全身中毒症狀。皮膚表現為表皮全層壞死及表皮下大皰形成。開始時為大片鮮紅斑片,繼而紫褐色,1~2天內斑上出現大皰並擴展,副合成幾十厘米大小,呈現出多數平行性條狀縐紋。大皰極易擦破而出現大片糜爛,類似Ⅱ度燙傷。Nilolsky征(十),同時,口、眼、鼻、上呼吸道、陰部、食管處粘膜,可廣泛受累。粘膜脫落後出現大片糜爛面。疼痛極著。體溫常持續在40℃上下,歷2~3周不退。心、腎、肝、腦亦常受累。預後嚴重,病死率25%~50%。多因繼發感染、肝腎功能障礙、水電解質紊亂而死亡。
3.鑒別診斷 需與中毒性休克綜合征(toxic shock syudrome)相鑒別。後者發生在月經來潮期婦女,皮膚雖出現廣泛性紅斑及脫屑,但無大皰出現,亦無疼痛而可鑒別。此外尚須與葡萄球菌性皮膚燙傷樣綜合征相鑒別(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簡稱SSSS),該病全身性中毒反應亦明顯,出現全身性紅斑及大皰性損害,但其病變較淺,表皮鬆解所形成的裂隙在角層下面的顆粒層和棘細胞層上部;而前者則發生在基底細胞下方。若診斷有困難時,可取水皰表皮進行冰凍切片做HE染色即可鑒別。
(七)剝脫性皮炎型葯疹 可能由Ⅳ型變態反應或重金屬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引起,屬重型葯疹。
1.引發葯物 多為魯米那,磺胺類,保泰松,苯妥英鈉,對氨基苯甲酸,鏈黴素,金、砷等重金屬。其他如羥吡唑嘧啶(Allopurinol)、甲氧噻吩頭孢菌素(Cefoxitin)、甲氰咪胍、氯喹、異煙肼、硫醯脲(Sulfonylurea)等亦可引起。
2.臨床表現 首次用葯潛伏期長,一般在20天以上。其中部分患者是在發疹型葯疹基礎上繼續用葯而發生。
此型葯疹在發病開始即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症狀出現。皮損起初表現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損害,逐漸增重,最終全身皮膚呈現彌漫性潮紅、腫脹,皺褶部位出現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灼癢感重;同時,唇、口腔粘膜潮紅、水腫或水皰糜爛、結痂;眼結合膜水腫,分泌物多,畏光。全身淺表淋巴結可腫大。一般於兩周後,紅腫減輕,全身皮膚開始鱗片狀脫屑,手足可呈套狀剝脫,頭發與甲亦可脫落。病程2~4周。重者可伴發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腎炎,皮膚感染,甚至敗血症。若處理不當,伴發水電解質紊亂、繼發感染時也可危及生命。
(八)光感型葯疹 服葯後需經紫外線作用後才出現皮損。分光毒及光過敏性反應兩類。
1.誘發葯物 磺胺類,四環素,灰黃黴素,酚噻嗪類,萘啶酸,苯海拉明,去敏靈,奎寧,異煙肼,維生素B1,氨甲喋呤等。
2.臨床表現 光毒反應性損害,可發生在初次服葯的患者,經日曬後2~8h,暴光部位皮膚出現紅斑、水腫或大皰。光過敏反應性損害則於暴光後有5~20天致敏潛伏期,以後再暴光時,於數分至48h內發病。皮損可為紅斑風團性損害,也可為丘疹、水腫性斑塊、結節、水皰或濕疹樣等多形態性損害。除暴光部位外,非暴光部位也可發生。均伴瘙癢。
(九)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綜合征樣反應
1.誘發SLE的葯物 指能激發潛在的SLE,或使已出現的SLE症狀更形加重的葯物。主要為青黴素,磺胺類,保泰松等。臨床表現與SLE相同。停葯後並不能阻止病的發展。
2.產生SLE的葯物 指具有引起SLE綜合徵效能的葯物。主要為肼苯噠嗪,普魯卡因醯胺,異煙肼,苯妥英鈉等。所引起的臨床症狀與真性SLE相同,但較輕。抗核抗體滴度很高,紅斑狼瘡細胞(十),而抗雙鏈DNA抗體(-),補體總活性值正常。腎與中樞神經系統很少受累。停葯後可愈。
四、診斷
由於葯疹臨床類型多,急診工程師要時刻警惕葯疹的可能性,但必須能排除其所模擬之疾病後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又由於急診中見到的葯疹多為過敏反應性機制,下述規律有助於診斷:①有明確服葯史;②初次接觸有一定潛伏期;③皮疹發生突然,多數為對稱性分布,進展快,1~2日即可遍及全身,皮疹色鮮紅,伴瘙癢。皮疹與發熱間無傳染性規律;④對服用多種葯物的復雜病例,主要根據服葯與發疹兩者在時間上的關聯,並參考疹型與誘發葯物間的規律進行分析,常能找出致敏葯物。對初次使用之葯物,一般將分析重點限在兩周之內;對再次使用者,可限在3天之內。
五、葯疹的治療
(一)病因治療 盡可能明確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葯物,並終身禁用。鼓勵病人多飲水或輸液以加速葯物自體內的排出。對由重金屬如砒、金等引起的葯疹,要給與絡合劑,如二巰基丙醇(BAL)等使之與重金屬離子絡合後從尿中排出。BAL用法為第1~2日肌內注射3mg/kg,每4h一次,第3天改為每6h一次,以後10天內每日2次。
(二)對症及支持療法 對重型葯疹的治療原則為及時搶救,盡早收入院治療。留院觀察時,須加強護理,加強支持療法,嚴防或治療繼發感染,避免再次發生交叉過敏性反應。
1.抗休克與供氧 對伴發過敏性休克者要分秒必爭,立即皮下或肌內注射1:1000腎上腺素0.3~0.5ml。呼吸困難者予以吸氧,喉頭水腫已堵塞呼吸道時,可考慮氣管切開。
2.激素 對Steveus-Johson綜合征、TEN、重症剝脫性皮炎型葯疹者,及早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為挽救生命的關鍵措施。用量應足以控制臨床症狀為准。一般用量為相當於強的松60~100mg/d的劑量。不能口服時,以琥拍酸氫化可的松200~400mg或氟美松5~10mg,加在5%~10%葡萄糖500~1000ml,靜脈點滴,8h內輸完。待病情穩定後可改口服。症狀控制後應盡快減量至停葯。
3.抗組胺葯 選H1受體拮抗劑,如苯海拉明每次50mg,每日3次或20mg肌注,每日3次等,對皮肢瘙癢與水腫的緩解有一定效果。
4.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注意膠體或蛋白質的輸入量,必要時輸血或血漿。
5.預防及治療感染 對大面積表皮脫落者應按燒傷對待,要求無菌性操作,包括房屋、床單等的無菌消毒。要及時進行皮膚損害與血液的細菌培養(包括真菌培養)和葯敏試驗,並均須投以與致敏葯物結構無關的全身性抗生素。
6.伴發其他臟器損害的處理 如伴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等則按血液病常規處理。對伴有心、肝、腎等方面的受累時亦應按內科常規處理。
7.粘膜損害的處理 可用3%硼酸水清洗結膜,皮質類固醇眼葯滴眼每3h一次。解膜受累時要用抗生素眼葯膏予以保護。要注意保護口腔粘膜損害的清潔,用2%碳酸氫鈉或1%~2%H2O2漱口,必要時應請眼科或口腔科醫師共同處理。
8.皮膚損害的局部治療 選用無刺激、具保護性並有一定收斂作用的葯物,根據損害的特點進行治療。腫脹明顯或滲液性損害,可用生理鹽水或次醋醋鋁液1:20~1:40進行開放性濕敷,每次20min,若已連續6次後,須停用至少0.5h,才能再次應用。滲出一旦停止,即可改用0.5%~1%氫化可的松霜,或硼鋅糊,或30%氧化鋅油。對TEN大面積大皰及糜爛面的治療,以保持局部乾燥為宜。可將全身皮膚暴露在無菌布罩內,用40W燈泡數個烘烤,以促進創面乾燥。然後用1%龍膽紫或硝酸銀(0.2%)塗面糜爛部位。
(三)對輕型葯疹的治療 一般於停葯後2~7天皮損即可消退。若全身症狀明顯時,可口服相當於強的松20~40mg/d,皮疹消退後即可停葯或減量。有繼發感染時給與全身性抗生素治療。局部可用單純撲粉或爐甘石洗劑以止癢消炎,有糜爛滲液時可用濕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