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見腫瘤有哪些
1.上皮性腫瘤
(1)良性上皮性腫瘤
1)乳頭狀瘤:腫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長形成乳頭狀突起,並可呈菜花狀或絨毛狀外觀,由覆蓋上皮發生腫瘤的根部較狹窄形成蒂與正常組織相連鏡下每一乳頭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狀間質組成軸心,其表面覆蓋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為鱗狀上皮柱狀上皮或移行上皮在外耳道陰莖及膀胱和結腸的乳頭狀瘤較易轉變為乳頭狀癌
2)腺瘤:由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黏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狀,腺器官內腺瘤呈結節狀,且常有包膜,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清晰,結構與起始腺體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漿液和黏液,常見於甲狀腺涎腺卵巢乳腺等處
根據腺瘤的組成成分或形態特點,可將腺瘤分為囊腺瘤纖維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狀腺瘤等類型
①囊腺瘤是由於腺瘤組織中的腺體分泌物淤積,腺腔逐漸擴張並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主要見於卵巢,偶見於甲狀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黏液性囊腺瘤,常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頭狀增生另一種是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內呈乳頭狀增生,並分泌漿液,所以稱為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
②纖維腺瘤是女性乳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除腺上皮細胞增生外,同時還伴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這種腫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發於涎腺,特別是腮腺,過去常稱為混合瘤由腺組織黏液樣及軟骨樣組織等多種成分混合而成本瘤生長緩慢,但切除後常易復發
④息肉狀腺瘤發生於黏膜,呈息肉狀,有蒂與黏膜相連,多見於直腸其中表面呈乳頭狀或絨毛狀的惡變率較高結腸多發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遺傳性,不但癌變率較高,並易早期發生癌變
(2)惡性上皮組織腫瘤:惡性上皮組織腫瘤統稱為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潤性生長為主,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發生於皮膚黏膜表面者呈息肉狀或菜花狀,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發生在器官內者為不規則的結節狀癌早期一般經淋巴道轉移,到晚期才發生血道轉移這與間葉組織惡性腫瘤有區別,惡性間葉組織腫瘤主要先經血道轉移癌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1)鱗狀細胞癌:常發生於原有鱗狀上皮覆蓋部位,如皮膚口腔唇子宮頸陰道食管陰莖等,也可發生於鱗狀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氣管膽囊腎盂等處,正常時雖不由鱗狀上皮覆蓋,但可通過鱗狀化生而發生鱗狀細胞癌肉眼呈菜花狀,可向深層浸潤生長分化好的鱗狀細胞癌可在鏡下觀察,層狀角化物稱為「癌珠」,分化較差的鱗癌無角化珠形成,甚至也無細胞間橋,瘤細胞呈明顯的異型性並見較多的核分裂像
2)基底細胞癌:多見於老年人面部,如眼瞼頰及鼻翼等處,由該處的原始上皮細胞或基底細胞發生癌巢主要由濃染的基底細胞樣的癌細胞構成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表面常形成潰瘍,並可浸潤破壞局部的深層組織,但很少發生轉移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敏感,臨床呈低度惡性經過
3)移行上皮癌:膀胱腎盂等處移行上皮易發生,呈乳頭狀多發性,可潰破形成潰瘍或廣泛浸潤膀胱壁鏡下,癌細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層排列,異型性明顯
4)腺上皮癌:較多見於胃腸膽囊子宮體等是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分化較好的具有腺樣結構的稱為腺癌,分化差的常形成實體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稱為實體癌
分泌黏液較多的稱為黏液癌,又稱膠體癌,常見於胃和大腸鏡下可見黏液聚集於癌細胞內,將核擠向一側,使該細胞呈印戒狀,稱為印戒細胞
5)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癌前病變:是指某些具有癌變的潛在可能性的病變,如長期存在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轉變為癌常見的癌前病變有:①黏膜白斑:常見於口腔外陰等處黏膜由於鱗狀上皮的過度增生和過度角化並有一定異型性,長期不愈可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②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這是婦科常見疾患,是在慢性宮頸炎基礎上,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內膜的單層柱狀上皮取代,可以轉變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③直腸結腸的腺瘤性息肉:單發多發均可發生癌變,有家族史的多發者,更易發生癌變
④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常因內分泌失調引起,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易發生癌變
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上皮的腸上皮化生可發生癌變慢性胃潰瘍長期不愈,也可發生癌變,其癌變率大約為1%
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反復潰瘍和黏膜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結腸腺癌
⑦皮膚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和瘺管特別是小腿慢性潰瘍可發生鱗狀上皮增生,易癌變
⑧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相當一部分可進一步進展為肝細胞性肝癌
非典型性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形態呈現一定程度的異型性,但不足以診斷為癌,多發生於皮膚或黏膜表面的鱗狀上皮,也可發生於腺上皮這種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達到全層的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難逆轉而發生癌變癌前病變常通過這種形式轉變為癌
原位癌:原位癌指黏膜鱗狀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內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幾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層,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潤生長者稱為原位癌如子宮頸食管及皮膚的原位癌
2.間葉組織腫瘤(1)良性間葉組織腫瘤:這類腫瘤的分化成熟程度高,其組織結構細胞形態硬度顏色等均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相似腫瘤生長慢,一般具有包膜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1)纖維瘤:瘤組織內的膠原纖維排成束狀,互相編織,纖維間含有纖維細胞,外觀呈結節狀,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見於四肢及軀乾的皮下此瘤生長緩慢,手術摘除後不再復發
2)脂肪瘤:好發於背肩頸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組織,外觀為扁圓形或分葉狀,有包膜,質地柔軟,色淡黃,有正常的脂肪組織的油膩感鏡下結構與正常脂肪組織的區別在於脂肪瘤有包膜瘤組織分葉大小不規則,並有不均等的纖維組織間隔存在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症狀,但也有引起局部疼痛症狀者,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3)脈管瘤:可分為血管瘤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多為先天性發生,所以常見於兒童血管瘤全身都可發生,但以皮膚最為常見血管瘤可分為毛細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細血管構成)海綿狀血管瘤(由擴張的血竇構成)及混合性血管瘤(即兩種改變並存)海綿狀血管瘤肉眼觀為地圖狀邊界清楚的無包膜紫紅色病損,呈浸潤性生長在皮膚或黏膜可呈突起的鮮紅腫塊,或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腫塊,壓之退色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構成,內含淋巴液淋巴管呈囊性擴張並互相融合,內含大量淋巴液,稱為囊性水瘤,此瘤多見於小兒
4)平滑肌瘤:常見於子宮胃腸瘤組織由形態比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細胞組成
細胞排列成束狀互相編織,核呈長桿狀,兩端鈍圓,核分裂像少見
5)骨瘤:常見於頭面骨及下頜骨,也可累及四肢骨鏡下可見骨瘤由成熟的骨質組成,但失去其正常的骨質結構和排列方向
6)軟骨瘤:分為外生性軟骨瘤和內生性軟骨瘤鏡下可見腫瘤由成熟的透明軟骨組成,呈不規則的分葉狀切面呈淡藍色或銀白色,半透明,可有鈣化和囊性變
(2)惡性間葉組織腫瘤:惡性間葉組織腫瘤統稱為肉瘤
癌與肉瘤的區別如下:1)癌的組織來源為上皮組織,肉瘤的組織來源為間葉組織
2)發病率:癌較常見,約為肉瘤的9倍,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較少見,大多見於青少年
3)大體特點:癌質較硬色灰白較乾燥,肉瘤質軟色灰紅濕潤魚肉狀
4)組織學特點:癌多形成癌巢,實質與間質分界清楚,纖維組織有增生;肉瘤細胞多彌漫分布,實質與間質分界不清,間質內血管豐富,纖維組織少
5)網狀纖維:癌細胞間多無網狀纖維,肉瘤細胞間多有網狀纖維
6)免疫組織化學:癌細胞表達上皮標記(如細胞角蛋白),肉瘤細胞表達間葉標記(如波形蛋白)
7)轉移:癌多經淋巴道轉移,肉瘤多經血道轉移
常見惡性間葉組織腫瘤:1)纖維肉瘤:是肉瘤中常見的一種發生部位與纖維瘤相似,好發於四肢皮下組織
分化好的纖維肉瘤瘤細胞呈梭形,異型性小,與纖維瘤有些相似分化不好的纖維肉瘤則有明顯的異型性纖維肉瘤分化好者生長較慢,轉移和復發較少見,分化不好者生長較快,易發生轉移,切除後較易復發
2)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好發於下肢,其次是上肢深部軟組織及腹膜後,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電鏡下,主要見成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樣細胞此外還可見原始間葉細胞肌纖維母細胞黃色瘤細胞多核瘤巨細胞異型性非常明顯,核分裂像常見大多數腫瘤中可見中等量或多量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有的區域可見纖維母細胞呈車輻狀,被認為有一定的診斷意義3)脂肪肉瘤:好發於大腿及腹膜後的軟組織深部,來自原始間葉組織,很少由皮下脂肪層發生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極少見於青少年肉眼觀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表面常有一層假包膜,可似一般的脂肪瘤,切面可呈黏液樣外觀,或均勻一致呈魚肉狀本瘤的瘤細胞形態多種多樣,可見分化較差的星形梭形小圓形或呈明顯的異型性或多型性脂肪母細胞,胞漿內可見多少和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也可見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
4)橫紋肌肉瘤: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好發於頭頸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後鏡下由不同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組成根據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排列結構和大體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胚胎性橫紋肌肉瘤腺泡狀橫紋肌肉瘤多型性橫紋肌肉瘤
5)平滑肌肉瘤:較多見於子宮和胃腸,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鏡下見瘤細胞有不同程度異型性核分裂像的多少對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
6)血管肉瘤:血管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可發生於全身各器官和軟組織,尤以頭面部多見發生於軟組織的多見於皮膚,腫瘤內部易有壞死出血,有擴張的血管時,切面可呈海綿狀鏡下,分化較好者,瘤組織內血管形成明顯,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血管腔內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可見核分裂像分化差的血管肉瘤,細胞常呈片團狀增生,形成不明顯的不典型的血管腔或僅呈裂隙狀,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像多見
7)骨肉瘤:起源於骨母細胞,常見於青少年,好發於四肢長骨,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X線可見特徵性的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狀影像
8)軟骨肉瘤:起源於軟骨母細胞,好發於盆骨,年齡多在40~70歲鏡下見軟骨基質中散布有異型性的軟骨細胞出現較多的雙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細胞
(3)神經外胚葉源性腫瘤1)視網膜母細胞瘤:起源於視網膜胚基的惡性腫瘤,常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是一種常染色體性遺傳病,並有家族史大多數發生在單側眼,但也可雙眼發生,肉眼觀呈黃白色或黃色的結節狀腫物,切面有明顯的出血和壞死,並可見鈣化點鏡下可見腫瘤由小圓細胞構成,常只見核而胞漿不明顯,瘤細胞有時圍繞一空腔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菊形團轉移一般不常見
2)色素痣與黑色素瘤:色素痣為良性錯構瘤性畸形的增生性病變,按其在皮膚組織內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交界痣皮內痣混合痣三種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大多見於30歲以上成人可由交界痣惡變而來,也可以一開始就是惡性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巢狀條索狀或腺泡樣排列
(4)多種組織構成的惡性腫瘤:腫瘤的實質由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稱為混合瘤常見的有畸胎瘤腎胚胎瘤癌肉瘤
1)畸胎瘤:根據組織分化成熟程度不同可分為良性畸胎瘤和惡性畸胎瘤根據外觀可分為囊性和實性良性畸胎瘤又稱為皮樣囊腫,多見於卵巢,呈囊狀惡性畸胎瘤多為實性,在睾丸比卵巢多見容易發生轉移,可轉移到盆腔及遠處器官畸胎瘤還可見於縱隔骶尾部腹膜後松果體等處
2)腎胚胎瘤:又稱為腎母細胞瘤或Wilms瘤,由腎內殘留的未成熟胚胎組織發展而來,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腫瘤成分多樣,除見由瘤細胞呈巢團狀排列,類似幼稚的腎小球腎小管樣結構此外,還可見到黏液組織橫紋肌軟骨等
3)癌肉瘤:同一種腫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② 腫瘤分幾種
腫瘤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呈膨脹性緩慢生長,有時可專停止生長,形成包膜;屬腫瘤呈球形、橢圓形、結節或乳頭狀,表面光滑整齊,界限明顯,一般不破潰;無痛,不易出血,質地軟硬均勻一致,有彈性和壓縮性;不轉移,不復發;除局部的壓迫作用外,一般無全身反應。
惡性腫瘤呈浸潤性迅速生長,很少停止生長,不形成包膜;多種形態,表面不整齊,界限不明顯,常形成潰瘍;有痛,易出血,質地軟硬不均,無彈性和壓縮性;易轉移復發;常有貧血、消瘦等惡病質。有條件時應做組織學檢查。良性腫瘤也可轉變為惡性腫瘤。
兔的腫瘤常見於腹腔內部器官,腎臟、子宮多發。肉兔常見的腫瘤有:腎母細胞瘤、子宮腺癌、消化道及生殖道的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陰道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瘤病、肝臟腫瘤、乳腺腫瘤和淋巴肉瘤等。
③ 常見的皮膚病有哪幾種
皮膚病的種類很多,產生皮膚病的因素也很多,但歸納起來,皮膚病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濕潤型。最常見的就是痤瘡類的,它包括膿皰、丘疹、結節與囊腫。膿皰是一種紅色的丘疹,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尖端會伴有膿液流出,很容易受到感染。丘疹是因為毛囊受到感染長出的一種往外凸的紅腫。結節是處於皮膚下的疼痛腫塊。而囊腫就比較嚴重了,它屬於典型的,比較大的痤瘡,破裂後會流出膿液,而且伴有比較明顯的疼痛,也容易造成感染。
以上就是關於皮膚病的介紹,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皮膚病產生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另外,冬天到了,經常保持皮膚濕潤也能預防皮膚病誕生。因為,當皮膚長期太過乾燥,就會產生皮屑,人也會有瘙癢感,當太過用力抓癢後,就容易傷到皮膚表層,造成皮膚感染,引發皮膚病。
④ 常見皮膚病有幾種
皮膚病分為28類,1016種病,常見的有13類,最常見的有6類。
1、感染性皮版膚病權
病毒感染性皮膚病分為皰疹病毒和乳頭瘤病毒感染。前者有單純性皰疹、生殖器皰疹、水痘和帶狀皰疹,後者有尋常疣、疣、扁平疣及尖銳濕疣;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分為球菌感染性皮膚病,有膿皰瘡、毛囊炎、癤、丹毒和淋病。桿菌感染性皮膚病,有麻風和結核。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有頭癬、手足癬、股癬及甲癬。
2、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接觸過敏性皮炎、濕疹、異位性皮炎、蕁麻疹和葯疹。
3、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玫瑰糠疹、銀屑病、單純性糠疹、扁平苔癬、溢脂性皮炎。
4、血管炎和脂膜炎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過敏性紫癜、Sweet病、白塞病、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結節性紅斑、Weber-Christan脂膜炎、結節性遊走性脂膜炎、Rosman-Maki脂膜炎。
5、皮膚附屬器病
痤瘡和玫瑰痤瘡。
6、色素性皮膚病
分為色素增加性皮膚病和色素減少性皮膚病。前者有雀斑、黃褐斑、太田痣,後者有白癜風、暈痣、貧血痣、脫色素性痣及老年性白斑等。
⑤ 常見的腫瘤有哪幾種
(1)乳頭瘤:多發生在皮膚,向表面突出,呈乳頭狀,所以叫做乳頭瘤,是一種良性腫瘤。
(2)腺瘤:從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
(3)脂肪瘤:從脂肪組織發生的腫瘤,多見於後頸部、臀部等處的皮下組織中。體積大小不等,為球形或分葉狀,有包膜,質軟,色灰。
(4)胃癌:是胃腸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病人多在45歲以上,男性佔多數。
胃癌可發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小彎側和幽門部最常見。胃癌從粘膜發生,可向胃腔突出形成腫塊,或者呈潰瘍狀。
胃癌病人可有上腹飽脹、上腹部痛、有塊狀物、貧血、消瘦等症狀。
(5)肝癌:在我國也較常見。腫瘤可發生在肝臟的任何部位,有的呈巨塊狀,有的彌漫地分散在肝臟各處,引起肝臟腫大。
(6)肺癌: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子。肺癌往往發生在肺門附近,形成較大的瘤塊,浸潤和壓迫附近的支氣管和肺組織。肺癌能使支氣管管腔縮小,痰不易排出,產生繼發感染,引起肺膿腫;或血浸潤血管,造成痰中帶血(咳血)。肺癌的發生與吸煙有一定的關系。
(7)陰莖癌:是男性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它的發生與包皮過長有一定的關系。陰莖癌開始時在陰莖部發生小瘤塊,以後可向表面長成較大乳頭狀腫瘤,並向陰莖頭深部浸潤,使陰莖頭腫大變硬。
(8)子宮頸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病人多為中年以上婦女。早期病側宮頸本身的變化不明顯,以後腫瘤逐漸長大,可向宮頸表面突出,形成表面不平的腫塊,也可以發生潰瘍——病人白帶過多,帶血有臭味。
(9)乳腺癌:是婦女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僅次於子宮頸癌。早期時首先在乳腺內出現活動差、質地堅實的小硬塊;以後體積增大,向周圍組織浸潤,所以腫塊好像固定在周圍組織上一樣,不易移動,乳頭常下陷或有血性分泌物溢出。乳腺癌晚期可向腋窩、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也可轉移至肝或肺。較大癌腫晚期易破潰或形成潰瘍。
(10)肉瘤:是從間葉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以纖維肉瘤和骨肉瘤較多見。纖維肉瘤發生於纖維組織,多見於皮下組織,生長迅速,具有惡性腫瘤特點。骨肉瘤是從骨組織發生的,多見於股骨下端、脛骨上端等處。病人年齡往往在10~25歲之間。發生腫瘤的部位膨大,局部組織受侵蝕。肉瘤死亡率極高。
⑥ 皮膚病一共有多少種
皮膚組織工程移植:皮膚病的症狀分為自覺症狀和他覺症狀兩種。自覺症狀是指患者的主觀感覺如瘙癢等;他覺症狀是指醫生檢查所見的各種皮膚損害如皮膚丘疹、糜爛等,是診斷皮膚病的重要依據。
一、自覺症狀
(一) 瘙癢:是最常見的自覺症狀,癢的程度輕重不一,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局限性和廣泛性。癢的發生機制一般認為:
1.由表皮內真皮淺層的游離感覺神經末稍,接受刺激通過側脊丘束傳至視丘和感覺中樞引起癢感。
2.與機體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組織胺、激肽和蛋白酶等有關,尤其是蛋白酶起著重要的化學介質作用。它在表皮、血液、細菌及真菌中都有存在,創傷或某些原因可在組織中釋放活化,產生皮膚瘙癢。
瘙癢常見於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扁平苔蘚、外陰肛門部瘙癢等。
(二)
疼痛:有學者認為,痛覺和癢覺可能是同種神經傳導。當刺激程度小於痛閾時表現為癢感,大於痛閾時表現為疼痛。疼痛常見於急性感染性皮膚病,如癤、丹毒,病毒性皮膚病,如帶狀皰疹等。
二、他覺症狀
在皮膚表面所程現的各種症狀,稱為皮膚損害或皮損。原發性皮損是指首先出現的原始性損害;繼發性皮損是由原發性皮損經過搔抓、感染和治療等進一步產生損害或好轉的結果。認清主要皮損對皮膚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頗有幫助。
(一) 原發性皮損
1.斑疹:僅指皮膚的顏色變異,既不隆起,也不凹陷,病理改變多在表皮和真皮淺層。色素增多的有黃褐斑、雀斑等;皮下出血形成的斑疹稱紫癜;紋身稱人工色斑;色素減少的有白癜風、白化病。
2.丘疹:是高出皮膚表面的堅實隆起,一般直徑不超過1厘米。可由炎症浸潤、代謝異常或皮膚變性所致。病理改變多在表皮或真皮上層。有的丘疹呈扁平圓狀如疣類、色素痣;有的為多角形如扁平苔蘚等。
3.水皰:為局限性高出皮膚表面、表皮內含有液體的損害,直徑在1厘米內的為小皰,大於1厘米的稱為大皰。水皰一般發生在表皮內。水皰常有細菌、病毒、疥蟲及變態反應引起,如接觸性皮炎、帶狀皰疹等,愈後不留瘢痕。
4.膿皰:大小、深淺與水皰類似,是含有膿液的皰,周圍帶有炎性紅暈。膿皰大多由於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如膿皰瘡,毛囊炎和痤瘡等。
5.結節:是圓形或類圓形較硬的局限性突起,其位置較丘疹深,位於真皮或皮下組織,常為炎性浸潤或代謝產物聚積所致,其大小不一。如皮膚結核、結節性黃色瘤及腫瘤等。
6.囊腫:是真皮內或皮下組織的囊腔樣結節,可高出皮膚表面,呈圓形或橢圓形,觸之有彈性感。內容物可為液體,也可為半固體如腱鞘囊腫、皮脂腺囊腫等。
(二) 繼發性皮損
1.鱗屑:主要為角化脫落的上皮細胞。當皮膚炎症或其他損害時,可形成明顯的易察覺的鱗屑。鱗屑的大小、厚薄和多少因不同的皮膚病而異。花斑癬的鱗屑象糠秕狀;剝脫性皮炎的鱗屑宛如乾裂翹起的地皮;銀屑病的鱗屑白如雲母狀等。
2.痂皮:是水皰、膿皰以及糜爛面等,皮膚損害的漿液、膿液及血液和脫落壞死組織所致,它們乾涸後形成漿液痂、膿痂及血痂等。
3.糜爛:是水皰和淺在性膿皰破潰失去上皮所形成,表面潮紅、濕潤並有滲液,愈後不留瘢痕。
4.潰瘍:是深達真皮和皮下組織的局限性組織缺損。潰瘍的大小、形狀及深淺,隨病因和病情發展而異。表面可有漿液、膿液和壞死組織,或有痂皮覆蓋,邊緣常不規則。燒燙傷、皮膚結核、三期梅毒、化膿性皮膚病、小腿靜脈嚴重曲張及皮膚癌均可導致潰瘍發生。
5.瘢痕:深層組織缺損後,在組織修復中,由新生結締組織代替原有失去的皮膚組織,稱為瘢痕。分增生性(肥厚性)瘢痕和凹陷性(萎縮性)瘢痕,前者較硬而高出皮面,後者較正常皮膚稍凹下,表皮薄而柔軟。瘢痕表面無正常皮紋,也無附屬器。
6.苔蘚樣變:有些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由於長期刺激、磨擦、搔抓等,可使皮膚增厚、粗糙,皮膚紋理加深增寬,形成多角形片狀扁平丘疹,稱為苔蘚樣病變,如神經性皮炎。
上述皮膚損害,不是孤立的,經常是先後或同時存在,有時由一種皮損演變為另一種損害。
⑦ 常見皮膚良性腫瘤有哪些
臨床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有發於表皮的表皮痣、黑頭粉刺痣、老年疣、專灰泥角化病、透明細胞棘皮屬瘤、基底細胞瘤、表皮囊腫、粟丘疹、皮樣囊腫、毛鞘囊腫等;發於皮膚附屬器的良性腫瘤常見的有毛囊痣、皮脂腺毛囊瘤、毛發上皮瘤、毛鞘瘤、皮脂腺痣、大汗腺痣、汗管瘤、圓柱瘤和皮膚混合瘤等;還有發於皮膚結締組織的皮膚纖維瘤、皮贅、指節墊、瘢痕疙瘩及肥大性瘢痕、粘液樣囊腫、皮膚不典型纖維黃色瘤等;發生於皮膚脈管組織的有血管瘤、單側痣樣毛細血管擴張、化膿性肉芽腫、淋巴管瘤;其他還有脂肪瘤、冬眠瘤、平滑肌瘤、神經瘤等。這些皮膚良性腫瘤一般生長比較緩慢,若發現有快速生長的,或與周圍組織有粘連不易移動,皮損有改變者(如變色,發癢等),最好到皮膚科確診,明確其良、惡性質,以期對症治療。
⑧ 皮下瘤子包括哪幾種
① 通常最常見的脂肪瘤是普通的皮下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及少量間質內組織組成,可以單容發,也可以多發,表現為皮下或深部的質軟腫塊。② 其他類型的特殊脂肪瘤。如血管脂肪瘤、肌肉脂肪瘤等,在臨床或病理上與普通的皮下脂肪瘤有所不同。③ 異位脂肪瘤。此類可能是錯構組織,在發生部位上與皮下脂肪瘤有所不同,如肌肉間脂肪瘤、血管肌肉脂肪瘤、神經纖維脂肪瘤等。④ 良性棕色脂肪瘤。本病極罕見,多發生於20~50歲成人,無性別差異。常位於從肩胛到腋窩的皮下,單發,圓球形,可隆起於皮膚,質中,界限清楚,直徑可達19cm,平均10cm,偶見發生於肌肉間。無自覺症狀。臨床經過良性,緩慢增大,偶有觸痛。切除後可痊癒。
⑨ 皮膚癌分為哪幾種類型
作為最為常見的癌症之一的皮膚癌,一般與長期接觸紫外線有關,不同於其它惡性腫瘤,多數皮膚癌容易在早期被發現,治癒率也相對較高。任何膚色的人都可能患皮膚癌,如果皮膚出現異常,那就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長時間暴露在太陽下的戶外工作者、喜歡日光浴等高危人群。那到底皮膚癌又包括哪些類型呢,都有哪些早期症狀呢?了解這些知識,都有利於我們預防和早期發現皮膚癌。
1、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的皮膚癌,發展速度較慢,惡化程度也相對低。通常發生於臉部、耳朵、鼻子及頸部等容易被太陽照射的部位,出現紅色斑塊或潰瘍,因其早期症狀明顯容易被發現,目前治癒率也很高,通常用較為簡單的莫氏手術就可以治療。
4、除了上述幾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癌,還有默克爾細胞癌、太陽角化病等。
介紹完皮膚癌的類型和危害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皮膚癌呢?其實除了遺傳因素,引起皮膚癌的首要因素還是紫外線。做好防曬防護,減少紫外線照射,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太陽下。此外,定期皮膚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有效防治皮膚癌。
⑩ 皮膚病有哪幾種
皮膚病的種類繁多,能列出名字的就有兩千多種之多,皮膚病的診斷和版治療都不容易,但皮膚權病不是只有牛皮癬、銀屑病這類難治的疾病。
所有的皮膚上的疾病都叫皮膚病,在臨床皮膚學這本書上有兩千多種,列出名字的皮膚病有兩千多種,所以皮膚病的種類是非常繁多的,但是就是對皮膚病有一個印象,認為好像皮膚病診斷容易,治療困難,實際上是診斷也不容易,你說兩千多種病都認得,那是一般的人可能不大容易做得到,但是有一些常見病,像銀屑病、白癜風,大家一看,這個白的就是白癜風,好像比較容易診斷,有的時候,老百姓把皮膚病,有時候常常是,把它作為一個難治的病的代名詞,所以說,他到我這兒看病說,我這不要是牛皮癬,不是要是白癜風,就怕這些毛病,其實皮膚病的這個種類是很多的,但是有的時候,他就說不要是皮膚病,他心裡想的皮膚病就指的是像牛皮癬、銀屑病、白癜風這一類難治的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