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並發症狀
1.冠狀動脈病變
根據日本1009例皮膚粘膜淋巴結病例觀察結果,過性冠狀動脈擴張佔46%,冠狀動脈瘤佔21%。應用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擴張在發病第3天即可出現,多數於3~6月內消退。發病第6天即可測得冠狀動脈瘤,第2~3周檢出率最高,第4周之後很少出現新的病變。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為15~30%,臨床心肌炎的存在並不預示冠狀動脈受累。與冠狀動脈瘤有明確相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包括發病年齡在1歲以內、男孩、持續發熱超過14天、貧血、白細胞總數在30×109/L以上、血沉超過100mm/h、C反應蛋白明顯升高,血漿白蛋白減低和發生體動脈瘤者。大多數冠狀動脈瘤呈自限性經過,多數於1~2年內自行消退。
該病的冠狀動脈病變以累及其主幹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見,其次為左迴旋支少見。罕見孤立的遠端動脈瘤。一般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的程度分為四度:①正常(0度):冠狀動脈無擴張。②輕度(Ⅰ度):瘤樣擴張明顯而局限,內徑<4mm。③中度(Ⅱ度):可為單發、多發或廣泛性,內徑為4~7mm。④重度(Ⅲ度):巨瘤內徑≥8mm,多為廣泛性,累及1支以上。發生率約為5%,預後不良。故有冠狀動脈病變者應密切隨訪定期復查超聲心動圖。通常在發病4周內每周檢查1次,以後2月、半年復查,然後根據病變程度至少每年復查一次。對有症狀的病人及冠狀動脈嚴重受累者應作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造影檢查可准確評估冠狀動脈狹窄及閉塞程度及遠端病變。因導致端堵塞血管腔可發生一過性心肌缺血,心室顫動等嚴重並發症。冠狀動脈造影的適應證為:①有心肌缺血症狀。②持續心臟瓣膜病變。③X-線平片示冠狀動脈鈣化。④超聲心動圖顯示持久的冠狀動脈瘤。
2.膽囊積液
多出現於亞急性期,可發生嚴重腹痛,腹脹及黃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腫塊,腹部超聲檢查可以證實。大多自然痊癒,偶可並發麻痹性腸梗阻或腸道出血。
3.關節炎或關節痛
發生於急性期或亞急性期,大小關節均可受累,隨病情好轉而痊癒。
4.神經系統改變
急性期包括無菌性腦脊髓膜炎、面神經麻痹、聽力喪失、急性腦病和高熱驚厥等,是由於血管炎引起,臨床多見,恢復較快,預後良好。其中無菌性腦脊髓膜炎最常見,發生率約25%。多發生於病初2周內。部分患兒顱壓增高,表現前囪隆起。少數患兒頸項強直,可有嗜睡、雙眼凝視、昏迷等意識障礙。腦脊液淋巴細胞輕度增多,糖、氯化物正常,蛋白會計師絕大多數正常。臨床症狀多在數日內消失,面神經麻痹多見於嚴重患者,常為外周性麻痹,可能是由於血管炎性反應波及面神經,或鄰近部位血管病變,如動脈瘤形成、動脈擴張等,一過性壓迫面神經所致。恢復期由於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的肢體癱瘓,則容易遺留後遺症,較為少見。
5.其他並發症
肺血管炎在X線胸片顯示肺紋一增多或有片狀陰影,偶有發生肺梗塞。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見白細胞增多及輕度蛋白尿。虹膜睫狀體炎較少見。約2%患者發生體動脈瘤,以腋、髂動脈多見。偶見指趾壞疽。
⑵ 淋巴結炎症有什麼症狀
急性淋巴結炎多數繼發於其他化膿性感染病源,由於化膿菌侵淋巴管侵犯淋巴結所引起內的局部淋巴結腫大容,疼痛和壓痛,嚴重時常有畏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炎症可引發血液白細胞偏高。如處理不及時可形成膿腫。 急性淋巴結炎多數是由於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可能來源於口咽炎症、足部真菌感染、皮膚損傷以及前述的各種皮膚、皮下化膿性感染。你說的那兩種情況不是誘發這個病的成因。 急性淋巴結炎症狀 1.早期淋巴結腫大,疼痛和壓痛,可活動; 2.後期往往多個淋巴結粘連成硬塊,不易推動此時表現皮膚常紅、腫、壓痛明顯,並合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等全身症狀,如得不到及時控制,可形成膿腫。 3.以頸、腋窩和腹股溝等部位多見。 如果不治療不易自行康復,治療方法: 1.及時治療原發病源。 2.局部熱敷,理療或外敷消炎葯膏。 3.形成膿腫時,及時切開引流。 4.有全身症狀者,可給以抗生素(第三代頭孢抗菌素)。 5.影響美容部位的膿腫,可選穿刺吸膿,局部注射抗生素。 血液白細胞有點偏高
⑶ 什麼叫淋巴結腫大,有哪些症狀
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因內部細胞增生或腫瘤細胞浸潤而體積增大的現象。臨床常見的體征。可通過觸摸頜下、頸部、鎖骨上窩、腋窩和腹股溝等部位而發現,但肺門、縱隔、腹膜後和腸系膜等體內腫大的淋巴結則要靠X射線、CT和B超等才能發現。 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可能原因和淋巴結腫大的特徵: 急性單純性淋巴結炎 腫大的淋巴結有疼痛、壓痛、呈中等硬度,在嚴重炎症時,皮膚潮紅。 風疹淋巴結腫大與皮疹同時出現,位於乳突內側的耳後、枕骨下和頸後輕度腫大,且有壓痛。 麻疹耳後及頸後淋巴結輕度腫大,可見麻疹的臨床表現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淋巴結腫大為最典型的表現,全身淋巴結均可受累,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大小如黃豆或蠶豆,有時腫大可頗為明顯。 葯物熱常見淋巴結腫大且疼痛,可能有服用抗甲狀腺葯物史。 血清病全身淺表淋巴結輕度或中等度腫大並有壓痛,伴有發熱及皮疹。有血清注射史。 病毒性肝炎強伴有淋巴結腫大,但非主要的體征。 毒蛇咬傷除出現局部症狀這外,常還引起相應的淋巴液引流部位的淋巴管與淋巴結發炎,淋巴結一般為蠶豆至栗子大,質軟,有壓痛。 非特異性慢性淋巴結炎 腫大淋巴結堅實而無壓痛。頜下淋巴結的慢性炎症性腫大較多見,常提示過去曾有鼻、咽或口腔感染。腹股溝淋巴結的慢性腫大最常見於下肢及生殖器官炎症。 淋巴結結核以頸淋巴結結核最常見。尤多見於兒童及25以下的青年人。主要侵犯頜下及頸前三角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常為一側性。觸診時初期較硬、無壓痛,呈慢性過程,互相粘連而成團塊,以後軟化,變成冷膿腫而向外潰破。 絲蟲病淋結炎的部位以腹股溝與股部淋巴結最為多見,常同時波及兩側。早期淋巴結腫脹而有壓痛。淋巴結一度腫大後多不易恢復原狀。 播散性紅斑狼瘡 可有全身或局部淋巴結腫大,常同時伴有發熱、皮疹損害及心、肝、腎等臟器損害。 此外,原發於淋巴系統的腫瘤、白血病、轉移性癌腫以及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及結締 組織疾病亦可有淋巴結腫大
⑷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症狀有哪些
1.主要臨床表現川崎病是一個急性發熱性疾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恢復期,常為自限性。①急性發熱期:常持續1~2周,其特點為發熱,結合膜感染,口腔黏膜紅斑,手足紅腫,發疹,頸淋巴結腫大,無菌性腦膜炎,腹瀉,肝功異常。此期可有心肌炎心包積液、冠狀動脈炎。②亞急性期:發熱起始1~2周後。皮疹及淋巴結腫漸消退,可有煩躁不安、厭食或黏膜感染。本期的特徵為脫皮、血小板增多。冠狀動脈瘤破裂猝死常在此期發生。③恢復期:在起病後的6~8周,所有臨床症狀消失,直至血沉恢復正常。
(1)發熱:全部患者均有發熱,可呈稽留熱或弛張熱,常持續5天以上,但多數患者發熱可在3周內消退。體溫也可以自然緩慢下降,重症者也可長期持續發熱,呈雙峰熱、三峰熱。病重患者可猝死於冠狀動脈病變。川崎病以突然發熱起病,有時有感冒樣前驅症狀,有時無任何前驅症狀。通常為弛張熱或稽留熱,可高達39℃以上。若不治療常可持續1~2周,甚至3~4周,若用阿司匹林及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1~2天常可退熱。應用抗生素對發熱無明顯影響。
(2)肢端改變:急性期,從手、足背部到指(趾)末端均呈對稱性、彌漫性非凹陷性水腫。手掌、足底和指(趾)末端有紅斑。自發病第2周末到第3周,指(趾)末端甲床與皮膚交界處開始出現膜狀脫屑,該特點可作為診斷依據。指(趾)甲變化即「川崎橫溝」,可隨指(趾)甲的生長而向末端移行,發病後10~12周橫溝可達末端,進一步發展即可消失。這種體征可見於所有病例。
(3)皮疹有蕁麻疹、猩紅熱樣皮疹和幼兒急疹等多型性皮疹,個別患者也可出現形態典型的滲出性紅斑。一般無瘙癢感。皮疹以軀干為多,也可見於顏面及四肢。在卡介苗注射部位可明顯發紅充血。皮疹多於發病後第3天開始出現,可持續1~10天不等,癒合後無色素沉著。
(4)黏膜改變:自發病早期到第10天,口唇嚴重充血,呈紅色,如塗胭脂樣,高熱期間唇部覆以鱗屑或乾燥破裂,這是本病特異性改變。口腔、咽部和舌黏膜也可出現充血,但咽部無膿栓和假膜。舌部由於充血可呈草莓狀,酷似猩紅熱之舌象,亦稱「草莓舌」。
(5)眼部表現:眼結膜充血,尤以球結膜充血明顯,發生率也高,可於發病後第3~6天出現,到第2周時消失。
(6)非化膿性淋巴結病:大約一半患者可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呈單側或雙側性,為一過性淋巴結腫大,以發病後第5天最明顯,有局部壓痛,但見不到化膿徵象。腫大的淋巴結內小動脈有內膜、中膜炎,血管周圍結締組織高度水腫,有明顯的炎性細胞浸潤。血管周圍的吞噬細胞漿內常可發現立克次體樣顆粒。
2.心血管系統的表現心臟受累為本病的主要特點。在急性期80%以上病人有心肌炎症狀。心肌炎可在第1周出現,表現為心臟雜音、奔馬律、心音遙遠,心電圖檢查顯示P-R延長,STT改變,R波電壓低,胸X像顯示心臟增大,可能由心肌炎和(或)心包炎所致。急性期末心肌心包炎可引起心包滲出,心包滲液一般較少,可自行消散,很少引起心包填塞。在急性期由於心肌病變可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亞急性期心力衰竭多由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所致。心瓣膜炎少見,受累瓣膜主要是二尖瓣。
約20%~25%未經治療的患者可出現冠狀動脈異常病變,發熱伊始用二維超聲診斷即可測得冠狀動脈彌漫性擴張,患病第1周末可測得冠狀動脈瘤形成,後者通常在3~4周時達高峰。動脈瘤內徑小於5mm被稱為小動脈瘤,內徑為5~8mm者被稱為中動脈瘤,大於8mm者被稱為大動脈瘤。急性期動脈炎緩解後一般動脈壁無慢性炎症。小動脈瘤可能消退,大中動脈瘤可持續不變甚至發生狹窄,致心肌缺血。在兒童心肌梗死比成人多見,可發生於睡眠或休息時,主要症狀有休克、嘔吐、不安,年長兒常有腹痛、胸痛。川崎病的心肌梗死有典型的心電圖改變,發熱大於16天,熱退48h後又復發熱,有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律紊亂,心臟大,血小板低,血細胞比容及血漿白蛋白偏低等。
川崎病血管炎也可累及冠狀動脈以外的中等動脈,未經治療的病例中約2%可能發生全身性血管炎,較常受累的動脈有腎、卵巢、附睾、腸系膜、胰腺、髂部、肝、脾及腋動脈。這些病例一般都有冠狀動脈瘤。
3.其他臨床表現急性期胃腸並發症包括腹痛、嘔吐和腹瀉、膽囊水腫、輕度黃疸。有時可有麻痹性腸梗和輕度轉氨酶增加。
在急性期嬰兒常有比其他熱性病更為突出的煩躁不安,約1/4有無菌性腦膜炎,腦脊液白細胞25~100個/ml,以淋巴細胞為主,糖正常,蛋白稍高。此外尚有耳鼓膜充血、眼色素膜炎。在亞急性期雖然發熱、皮疹、淋巴腺病已消退,但結膜充血、煩躁不安和厭食仍持續存在。神經並發症有面神經輕癱、癲癇發作、共濟失調、偏癱等。
關節炎和關節痛約佔1/3,急性期多為小關節受累,負重的大關節受累多在病後第2~3周。一般持續2周,也可長達3個月。早發的關節炎滑膜液中的白細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晚發者滑膜液中白細胞較少。其他肌肉骨骼系統表現尚有骶髂關節炎、肌炎和無菌性股骨頭壞死。
泌尿系異常有尿道炎伴無菌性膿尿、陰莖異常搏起、睾丸-附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間質性腎炎和腎病綜合征。
肺炎的臨床症狀多不明顯,但X線可見肺炎改變。
4.少見的臨床表現末梢壞疽是少見又嚴重的並發症。由於末梢缺血所致,多在川崎病起病之初發生,多見於7個月以內年幼的非亞裔患兒,常伴巨型冠狀動脈瘤,或有末梢動脈瘤(特別是腋動脈),雖然可用水楊酸類、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前列腺素E或交感神經阻滯葯及溶栓抗凝治療,有相當一部分病例需截指(趾),甚或截肢。
診斷若具備上述臨床表現6項主要症狀中的5項及次要症狀5項中的3項,加上非特異性心電圖異常的一種和血液學改變,即可診斷為本病。
⑸ 淋巴結炎有什麼症狀
淋巴結炎是由淋巴結所屬引流區域的急、慢性炎症累及淋巴結所引起的非特異性炎症,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臍以上腹壁的感染引起腋部淋巴結炎;下肢、臍以下腹壁、會陰和臀部的感染,可以發生腹股溝部淋巴結炎;頭、面、口腔、頸部和肩部感染,引起頜下及頸部的淋巴結炎。根據起病緩急、病程長短,淋巴結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淋巴結炎。
症狀:
急性淋巴結炎具有局部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特點,起病急,常伴發熱,腫大的淋巴結柔軟、有壓痛,表面光滑,無粘連,腫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通過及時抗感染治療後紅腫可消退。病情加重時也可發展成膿腫,伴有全身感染症狀。
慢性淋巴結炎病程長,症狀輕,淋巴結較硬,可活動,壓痛不明顯,最終淋巴結可縮小或消退。
【資料來自於網路,僅供參考】
⑹ 淋巴病有什麼症狀
您好!並非淋巴疾病,請不用擔心.意見建議: 淋巴結多在頸部一側或專雙側長出疙瘩,逐漸屬長大,不痛不癢,推入滑動,無明顯壓痛,如身體低抗力低則逐漸增大,皮膚發變紫,最終破潰流水樣膿液並排出黃濁樣乾酪樣膿液,中醫稱之謂「老鼠瘡」.反復潰爛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熱,盜,汗食慾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狀.如僅有頸淋巴結腫大而無寒性膿腫或潰瘍形成,頸部一側或兩側有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一般位於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初期腫大的淋巴結較硬,無痛,可推動.病變繼續發展發生淋巴結周圍炎,使淋巴結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各個淋巴結也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團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晚期淋巴結發生乾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膿腫破潰後流出豆渣樣或稀米湯樣膿液,最後形成一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潰瘍邊緣皮膚暗紅,肉芽組織蒼白,水腫,上述不同階段的病變可同時出現於同一病人的各個淋巴結.病人抗病能力增強和經過恰當治療後淋巴結的結核病變可停止發展而鈣化.
⑺ 皮膚淋巴瘤是什麼症狀是什麼
病情分析:
是原發於皮膚的由T淋巴細胞克隆性增生造成的疾病,
指導意見:
可以引起全身淋巴結腫大:以頸部為主,其次為腋窩、腹股溝淋巴結,晚期可累及縱膈淋巴結。
⑻ 淋巴結是什麼症狀
淋巴結腫大就是淋巴瘤的早期「信號」之一。腫大的淋巴結多在身體淺表部位,如耳朵專下面、頸部、腋窩、屬腹股溝等處,尤其是成串出現的更為典型。那些被診斷為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經正規抗結核和抗炎治療效果不好或病情經常有反復的患者要警惕淋巴瘤誤診。
此外,連續或反復發燒兩周者也應注意,因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典型症狀就是發熱、盜汗、咳嗽、呼吸急促、皮膚瘙癢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這類症狀很容易造成淋巴瘤被誤診誤治。因此一個月內如果出現兩次以上發燒、出汗、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而且發燒時測體溫多在38℃以上,首先就應考慮排查淋巴瘤。
排查的重點是:有無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做胸部CT檢查,B超檢查肝脾有無腫大或腫塊,還要檢查血常規。
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吧
⑼ 皮膚淋巴瘤早期症狀是什麼
1、惡性淋巴瘤早期常出現無明確原因的進行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可從黃豆大回到棗大,中答等硬度,堅韌、均勻而豐滿,隨著時間的延長,淋巴結會長到很大,並互相融合成塊。
2、部分患者以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或周期性發熱為首發症狀,可伴有皮膚癢、多汗、消瘦,隨後才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
3、惡性淋巴瘤除了病變局部的表現以外,大約有10%的患者會出現發熱、皮疹、盜汗等全身症狀,其中持續發熱、多汗、體重下降則表示病情已經進展。
4、淋巴結腫大和發熱經治療有時好轉,但經常有反復,並且總的趨勢為進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