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对医生的美称有哪些
1、疾医
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2、医师
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回。
3、太常
医官名,秦置“奉常答”,汉代景帝时改称“太常”。
4、药医师
我国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药品。
5、太医令
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为管理医疗的职官。
6、太医博士
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子弟。
7、医生
此称呼始于我国唐代。
8、医士
本名首见于我国北宋。
9、郎中
始于我国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有杨郎中、徐郎中,我国南方各省皆称医生为郎中。
10、大夫
始于我国宋代,见洪迈《容斋二笔》卷十六。今习俗仍称医生为大夫。
11、院使
明清太医院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皇族服务。
㈡ 古代医院叫什么
给皇室看病的叫太医院隶属于户部
给老百姓看病的叫医馆
在药店中有一些也给人看病的叫坐堂医
没有固定场所给人看病的叫游方医
治不好病乱开药方的叫蒙古大夫
㈢ 在古代医生还有哪几种称呼
1、大夫,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专。
2、郎中,南方人对医生属的尊称为郎中。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3、衙推
4、坐堂医,坐堂医源于汉。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3)古代医院叫什么扩展阅读:
古代对于医人的俗称多与官职有关,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大夫”、“郎中”,还有些现代人不太熟悉的医人别称,例如“衙推”等,都是官职称谓,就连“医生”这个词,推测也应该是古代官方太医署“医学生”的简称,这种医学生是有机会成为医官的。
据推测,“大夫”这个词大约是来源于宋代医官称谓,宋代医官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等,“大夫”一词应是源于此。
同样的,“郎中”一词可能来源于宋代医官“成全郎”、“保和郎”等称谓,至于那个“衙推”则不清楚来历,连陆游也曾纳闷儿地说“不知何谓”(《老学庵笔记》)。
㈣ 医院是看病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医院叫什么
有的叫医馆,医舍,医坊。古代不同时间时期,称呼略有差异,其设立的初衷也有版些许区别权。例如唐代的病坊,主要用于社会救治,收容乞儿。更早追溯,与医院性质相近的医疗机构出现在周朝,而且唐代以前这种机构大部分是由官府设置,后期出现私人医馆。
㈤ 古代医学的别称叫什么
杏林
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技,曾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种五株杏树,轻病人就栽一棵。数年之后,这地方蔚然出现了一片杏林。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
悬壶
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并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就跳入壶中。费长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他,希望能学得医术。后来老者传授给他各种治病方法,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日后郎中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挂葫芦,有些中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
岐黄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其实《黄帝内经》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只是托名于黄帝、岐伯而已,它汇集了古代医务人员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青囊
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唯最审,青囊传业有儿孙。”这里所谓的青囊是指药囊。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送给看守他的狱吏,以谢其酒食供奉的厚意。华佗死后,这一青囊使他的一部分医术流传于世,故后世也称医术为“青囊”。
㈥ 古代药房和诊所医院的别称有哪些
1古代的药房 没有单独的体系 他是和治病连锁的 类似于现在的医院和诊所
2
①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当时军队中的这种医疗组织叫做“庵庐”
②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在洛阳设立“别坊”
③唐朝的医院都叫做“病坊”
④五代时,个别病坊曾有改名为“养病院”
⑤元佑四年,苏东坡和公家的经费合起来办一所病坊,名叫安乐坊
⑥清朝的时候一般都叫做 .....(什么什么)堂 比如同仁堂
⑦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王安石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
⑧电影里常见的说法叫药铺
另外古代的医生一并回答了吧
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医师:首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药医师: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医生:此称呼始于唐代。
医士:此名首见于北宋。
郎中:始于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大夫:始于宋代,今北方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院使:隋唐设有太医署,宋有医官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服务。御医,即皇帝内廷的医生。
㈦ 中国古代的医院叫什么精辟点,多多益善。
医馆。
古代医馆及其别称,古代老百姓生病了上大夫家里看病。但这个“大夫家里”是不具体准确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医馆。
在古代,大夫常常将自己的家分出一些厅堂、房间来设作“医馆”,供诊病和重病病人休息之用。医馆大都是卖药、诊病为一体的药铺兼医馆。
隐居的大夫(神医、巫医什么的)在城郊、深山、深谷里设立的药庄也算是医馆(这种药庄在小说中常见,但城里的药庄就大都是纯粹的药铺了)。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后患有乳疾,不少名医诊后都不见效,皆因无法直视,诊断困难。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说能治好皇后的病。
但这道士只能远远地站在门外,不能进入皇后的房间。这道士想出了一个法子,让人在皇后的手腕缠上一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判断皇后的脉象。
朱棣为了测试道士医术的真假,暗中将丝线先后绑在皇后的玉环上和猫脚上,结果都被道士识破了,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这个传说既说明道士的医术相当高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男医生给高贵妇女看病的难度。
民间女性同样有封建礼教的禁锢,女子生病特别是患了妇科疾病往往羞于启齿,或语焉不详。有的女病人宁愿病死也不愿意公开隐私。元明善的《节妇》中,记载了一位乳房生疮溃烂的寡妇马氏,由于拒绝男医生治疗,最终丧命。马氏说:“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㈧ 古代医生的各种叫法
1、岐黄:指黄帝抄和岐伯,传袭说是中医的始祖。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多用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后来用“岐黄”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之术。
2、青囊:借指医术、医生。
3、杏林: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释义:你不住在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疾病痊愈的,使栽杏五株,轻的一株,如果这十年,计算得到十万余株,悠远成林。
4、悬壶:指行医。
5、郎中:称中医医生。
㈨ 唐朝时期的太医院的每个人的官职都叫什么
太医院名称始于金代,在唐朝称太医署,属太常寺。太医令是这所“医学院”里最高领导,他掌握着学校的核心技术,并且有自己的助手——太医丞,太医令之下还设有医监和医正。
唐代太医署于武德七年(624)建立,它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组成。这所“医学院”一共设立有行政长官16人,其中太医令二人,太医丞二人,太医监四人,太医正八人。
唐朝太医署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分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部门,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科;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
学制分别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别由博士主持月考,太医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终总考,视其成绩的优劣,予以升、留、退。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博士、助教、师、工等。
(9)古代医院叫什么扩展阅读:
太医署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宋代改为太医局,仍为医疗与教学兼而有之。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太医署内设有医学和药学两个部。在医学部之下又设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
唐代兴建的“太医署”,对后世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的医学教育完全按照唐“太医署”模式而建。民间医学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保护百姓的身体健康,扭转了劳动人民崇尚巫鬼的风气。由于推行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曾迫使“巫祝”纷纷转行。
我国古代的师承相传和太医署这样的医学校两种医学教育,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学发展,而且还流传到海外,曾有十多个国家派人来我国学医,使我国成为东方的医药学中心。
㈩ 中国古代的医院叫什么精辟点,多多益善。
中国古代的医院叫医局。医馆。医舍。医坊。这些都可以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