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肤有哪几层每一层分别有什么作用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
真皮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皮下组织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⑵ 皮肤基底层为什么重要
基底层是抄我们表皮的最底层袭,在这一层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细胞组成。
(1)是黑色素母细胞,它好比一个加工黑色素的工厂,平时它是静态的,当他受到刺激,比如说紫外线的照射,它就会大量分泌麦拉宁黑色素浮出我们皮肤的表面,帮助我们保护皮肤,因为黑色可以挡光,就好比夏天的太阳镜都是黑色的,是一样的道理
(2)还有一个是上皮细胞,它是负责细胞分裂与再生的,它可以一个分成二个,二个分成四个,以这样的倍增的分裂方式,起到皮肤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除旧换新。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过二天红胞不见了,就是上皮细胞在做修护。
⑶ 面部基底层细胞起到的作用
基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干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向浅层移动专过程中逐渐分化形成属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故基底层亦称生发层。
正常表皮基底细胞的分裂周期约为13~19天。分裂后形成的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42天,从颗粒层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约需14天,正常表皮更新时间约为28~56天。
基底层(stratumbasale)是表皮的最下层,附着于基膜上。细胞以半桥粒与底部基膜连接,基底细胞与相邻表皮细胞以桥粒相连。在基底层细胞之间,常夹有黑色素细胞。
在基底层细胞之间,常夹有黑色素细胞。显微镜观察,黑色素细胞有细长树枝状分支突起可伸到上层细胞间隙。
电镜观察,可见黑色素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特有的椭圆形颗粒,称黑色素小体(melanosome)。黑色素细胞内有酪氨酸氧化酶,在此酶的作用下,可将成熟的黑色素小体内的酪氨酸氧化形成黑色素。
黑色素的多少是决定皮肤颜色的因素之一。黑色素小体能吸收紫外线和其他射线。成熟的黑色素小体分布在黑色素细胞突起内,对机体深层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
⑷ 什么是皮肤的三大层的功效
1、表皮:
是皮上组织,它与外界接触最多,又是与化妆品关系最密切的回部位,表皮虽
然差不多只有答普通纸那么薄,最厚处也不过0.2毫米,但它们都是由下面的基底层发育而成,基底层由基底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组成,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基底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细胞。皮肤的颜色因人而异,在同一个人身体的不同部位颜色也各不相同。皮肤的颜色取决于皮肤所含黑色素的多少和血流的快慢,被太阳晒黑后的皮肤内含黑色素较多,皮肤逐渐变黑;运动后因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皮肤会发红。
2、真皮:
真皮在表皮下层,与表皮分界明显,表皮底部呈凸凹状与真皮紧密接触,真
皮内部的细胞很少,主要由植物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等,它与皮肤的弹性、光泽、张力等有很重要的关系。皮肤的松驰、起皱等老化都发生在真皮之中。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在真皮下,二者之间无明显分界。皮下组织由大量脂肪组织散布于
疏松的结缔组织中而构成。
⑸ 皮肤分哪五层,各有什么作用
表皮层又可分为五层:
1、基底层:即基底细胞层,是表皮的最底层。基底层是表皮中分裂增生能力最强的一层细胞,每天30%~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约为19天,产生的新细胞向上推移进入棘层,所以基底层也称为生发层。基底层增生的细胞向表皮层不断推移,逐渐分化为其他各层。在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基底层细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复作用。
2、棘层:位于基底层之上,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层细胞组成,也有分裂增生能力,但仅限于深层接近基底层的细胞。棘层深部细胞呈多边形,愈向浅层愈扁平。
3、颗粒层:位于棘细胞层浅部,常见于掌、跖表皮内,细胞厚度可达10层。由于它在正常表皮细胞和死亡角化细胞之间过渡,因此也称为过渡带。颗粒层上部细胞内的“膜被颗粒”向细胞间隙释放磷脂类物质,使邻近细胞间不易分离,成为防水屏障,使体表水不易渗入,也阻止体内水外渗。
4、透明层:是角质层前期,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无胞核,仅见于手掌和脚底的表皮。HE染色呈嗜酸性,切片上呈波形带状弯曲,有强折光性,故名透明层。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作用。在静电上,颗粒细胞层为荷阴电荷带,透明层为荷阳电荷带,构成表皮的重要防御屏障。
5、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多层角质细胞和角层脂质组成。角质层主要由 5 至10 层扁平、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而掌跖部可达40-50层。当这些细胞脱落时,底下位于基底层的细胞会被推上来,形成新的角质层。此层由于皮脂膜的形成,可防止水分流失。角质层正常含水量为20%—25%,皮肤干时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会干燥、脱屑,低于5%出现红、肿、热、痛、痒。
(5)皮肤基底层有哪些作用扩展阅读: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在皮肤表面,又可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两部分。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组成角质层,脱落后就成为皮屑。生发层细胞不断分裂,能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生发层有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损伤内部组织。表皮属复层扁平上皮,真皮则是致密结缔组织,有许多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故有弹性和韧性。真皮比表皮厚,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皮肤下面有皮下组织,属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脂肪细胞。皮肤还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许多附属物。
参考资料:网络-皮肤
⑹ 皮肤分几层都有什么作用
皮肤指披覆在人体的表层,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组织。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由表皮和真皮紧密结合而成。
①表皮。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由多层角化上皮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细胞膜较厚)构成,无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组织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生发层的细胞不断增生,逐渐向外移行,以补充不断脱落的角质层。生发层内含有一种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皮肤的颜色与黑色素的多少有关。
②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浅入深依次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真皮厚度约0.07~0.12毫米;手掌和脚掌的真皮层较厚,约1.4毫米;眼睑和鼓膜等处较薄,约0.05毫米。乳头层与表皮的生发层相连,其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等感受器。
网状层与皮下组织相连,其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它们互相交织成网,使皮肤具有较大弹性和韧性。网状层内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
皮肤覆盖全身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2—2.0平方米。全身各处皮肤的厚度不同,背部、项部、手掌和足底等处最厚,腋窝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为0.5—4.0毫米。
皮肤覆盖于体表,从外至内依次为表皮、真皮、皮下层。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真皮突起无数乳头,嵌入表皮深面,真皮深面借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浅筋膜相连。真皮一般厚1~2mm。
皮肤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真皮,真皮浅层内的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相互作用,并通过其合成的细胞因子互相调节,对免疫细胞的活化、游走、增殖分化,免疫应答的诱导,炎症损伤以及创伤修复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细菌入侵时也可在此引起炎症反应和超敏反应。
⑺ 皮肤的基底层的作用
1、作用:
皮肤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下面,是除角质层外与护肤美容关系最密切的表皮层。皮肤基底层主要由一层矮柱状的角质形成细胞(学名角朊细胞)和少量黑素细胞构成。这层细胞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皮肤细胞的“发源地”。
2、皮肤基底层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下面,是除角质层外与护肤美容关系最密切的表皮层。皮肤基底层主要由一层矮柱状的角质形成细胞(学名角朊细胞)和少量黑素细胞构成。这层细胞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皮肤细胞的“发源地”。
新生的皮肤细胞随着其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成熟、分化,逐步离开基底层,向外层表皮移动,变成棘细胞,再变成粒细胞,最后完全角化成为角质细胞,然后逐渐向角质层最外面移动,直至从皮肤表面脱落。
3、皮肤基底层对皮肤美容的影响
☉决定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
基底层是皮肤自我修复和更新的关键。基底层旺盛的再生能力是年轻皮肤的重要特征,反之,基底层再生能力低下则是皮肤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与疤痕形成密切相关:
外界损害或皮肤自身发生的损害只要未伤及基底层,损害比较表浅或只有小面积的基底层受损,则正常皮肤均能进行完全修复,一般不会留下疤痕。如果大面积基底层受损,则缺损只能由纤维结缔组织来填补,皮肤上就会留下丧失皮肤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疤痕。
4、影响皮肤基底层的重要因素
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基底层细胞的再生能力有个体差异。
☉部位:微循环良好,血供丰富的部位,基底层再生能力较强,反之则较低。如面部基底层细胞的再生能力就比小腿强。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基底层细胞的再生能力会逐渐降低,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会随之减弱。
外部因素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或不均衡,基底层细胞再生能力会降低,由此营养不良者皮肤损伤难以愈合。
☉某些细胞因子:
如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的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基底层细胞再生,加快皮肤的自我修复。
☉疾病(疾病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外伤:
如严重的药疹和一些大疱性皮肤病会损害皮肤基底层;疾病或外伤形成的疤痕失去了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就没有了基底层。
⑻ 皮肤分为几层每层的作用是什么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1、基底层专:位于表皮的最深层,借属基膜与深层的真皮相连。
2、棘层:位于基底层的浅面,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由许多棘状突起,胞核呈圆形。
3、颗粒层:位于棘层的浅面,由2-3层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质颗粒。普通染色呈强嗜碱性,胞核较小,染色较淡。
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的浅面,由2-3层无核的扁平细胞组成。
5、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浅层,由几层到几十层扁平无核角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的角蛋白,对酸、碱,摩擦等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⑼ 表皮层分为哪几层他们各自的功用是什么
表皮层包括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及角质层。
在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基底层细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复作用。
棘层含有细胞组织液来帮助细胞新陈代谢,在病变过程中,如果细胞间水肿严重,就会形成水泡。
颗粒层细胞内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起到折射光线,减少紫外线伤害的作用。
透明层只存在手掌、足底等部位皮肤,防止体内、体外的水、电解质透过,起到保护作用。
角质层具有防止组织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9)皮肤基底层有哪些作用扩展阅读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等,一般厚0.07~0.12mm,手掌和足跖最厚,约0.8~1.5mm。
表皮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角蛋白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它们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细胞角化并脱落;另一类细胞为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数量少,分散存在于角蛋白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它们各有特别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直接关系。
身体大部分的表皮相当薄,与厚表皮的分层有差别。基底层与厚表皮的相同,棘层的细胞层数少,颗粒层只有2~3层细胞,没有透明层,角质层也薄,只有几层细胞。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蛋白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程,同时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其更新周期约为3~4周。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定期脱落和增殖,使表皮各层得以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厚度。
表皮是皮肤的重要保护层。角质层细胞干硬,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膜增厚,因而角质层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棘层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内脂类,构成阻止物质出入的屏障。因此表皮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侵入,并能防止组织液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