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的区别
一、方法不同
1、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2、皮内注射:把药物注射到专皮肤的表皮以下。
二、位属置不同
1、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2、皮内注射:一般是真皮层以上,不到皮下组织。
三、用途不同
1、皮下注射: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主要用于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⑵ 在最佳适用部位注射到皮肤的什么层次比较合适
注射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通过皮下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吸收药液版,经血循环送权达靶器官发挥作用,与肌肉注射相比,皮下注射可以让吸收减慢,起效持久。
皮下注射法:左手绷紧皮肤,针头与皮肤呈30度~40度角,不宜超过45度角,以免刺入肌层。迅速刺入针梗1/2~1/3,松开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抽动活塞,检查无回血,慢推注药液于皮下,快速拔针,消毒棉签按压针眼5分钟。
皮试是皮内注射,皮内试验是将药物注入到皮肤的表皮与真皮之间。
⑶ 肌肉注射疫苗时,针头与皮肤表面呈多少度的角
不是说男或女性在进行臀部注射时所用的针头有什么分别,而是应该根据年龄(专比如属大人或小孩)和药水的性质(水剂或油剂或者是其它情况)来区分应采用的针头的。一般情况下,比如打各类水剂药水,用6号或7号针头都可,而7号针头比6号的稍粗些,推注药水的阻力比较小些,也就是可以快一点注射完毕。
⑷ 打肌肉针有什么用
你的用词有问题~~不是肌肉针,是肌肉注射对吗?可能是长期肌肉注射有了硬结压迫了坐骨神经~孩子肌肉注射后局部出现硬结时,应首先注意硬结的部位,大小的范围,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是否有波动感,与周围皮肤是否有界限,针口的位置,若只是单纯的硬结,无红肿灼热感说明是单纯的硬结,若在硬结的同时,局部有红肿热痛就要考虑合并了细菌感染,若出现了波动感时,说明有脓腔的形成,若在硬结的同时孩子发热、恶寒、烦躁,很容易形成败血症,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肌肉注射出现了硬结的,首先必须寻找引起硬结的原因,若是因为药物刺激,吸收不良引起的,就必须加强对局部的护理,以增加硬结的吸收好转,若是因为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或局部皮肤有感染造成的硬结就必须在局部护理的基础上回用消炎止痛药,具体做法可以:
(1)局部热敷。当发现肌肉注射部位有硬结时,可用热毛巾局部热敷,但必须注意的是,若是刚打完针不久不能立即热敷,必须待6小时后再敷,若时间过短可因热敷后造成血管充血敷局部出血,以免生水进入针口内引起感染,必要时也可在热水中加少许的食盐,效果会更好;(2)药物湿敷。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用纱布湿敷,可以达到消炎、止痛,增加吸收的功能;(3)可用消炎止痛膏局部涂搽,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4)伤湿止痛膏贴硬结处,(5)仙人掌外敷,(6)云南白药局部敷,(7)有人认为用马铃薯切成片,敷在硬结的局部,能起到一定的消肿,散结的作用,不妨一试。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口服药虽然方便,但有一些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或口服吸收不好,药效较慢,为此,当病情有了变化时,就必须改变给药的途径,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要避免出现肌肉注射造成的不良后果必须注意。
(1)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确保器械的无菌;
(2)对油剂必须深肌肉注射;
(3)注射后若还没有出现硬结果也可适当的用热敷;
(4)避免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肌肉注,特别是一些中草药制剂,因为中药提炼的醇度不能较好的达到一定的标准,易造成局部肌肉的刺激;
(5)尽量减少肌肉注射的机会;
(6)必须长期肌注药物治疗的病人,注射部位必须交替更换;
(7)避免在有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陈旧性针眼、瘀血、血肿的部位不宜进行注射。
⑸ 肌肉注射跟皮下注射有什么不同
部位不同 。
皮下注射,是把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像预防接种就是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试,接种,一般的药物,除须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们要求这个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为很快吸收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人的组织,依次从外往里说是,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 皮内注射是把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间,像青霉素皮试,是皮内针,这样吸收比较慢,就算过敏也会及时发现。
拓展资料:
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吸收较快(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一般只适用于小量药物(2毫升以内),最好是无刺激性药物的水溶液的注射。
而肌内注射(肌肉注射;肌注)由于肌肉内血管丰富,所以吸收比皮下更迅速。
肌内神经末梢分布较皮下少,因此,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较差。可注射油剂、乳剂及水剂药物,一般限5毫升以内。
有些针剂如阿托品或肾上腺素针,既可供皮下注对又可供肌内注射。生物制品中的疫苗、菌苗则需特别注意,有的只能供皮内注射,如结核活菌苗只能供皮内注射,误注到皮下、肌肉中都会发生局部脓肿。如炭疽活菌苗、冻干布氏菌活菌苗,都是专供皮上划痕用的,绝对不能用于注射。
有的则皮下或肌内注射均可以,如尿路感染菌苗。狂犬病疫苗则只能注射在腹部或两肩脚下缘皮下,而严禁注射到肌内或血管内。
⑹ 肌肉注射操作方法是什么
(1)应用
肌肉内血管丰富,药液吸收较快,一般刺激性较强、吸收较难的药剂(如水剂、乳剂、油剂的青霉版素等)均可注射;多种疫苗的接种,常做肌内注射。因肌肉组织致密,仅注入较小的剂量。
(2)用具
一般的注射器具。
(3)部位(图1-5)
图1-5猪的肌内注射部位
选肌肉层厚并能避开大血管及神经干的部位。大动物多在颈侧、臂部,猪在耳后、臀部或股内侧,禽类在胸肌或大腿部肌肉。
(4)方法
动物保定,局部按常规消毒处理。术者左手固定于注射部位,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与皮肤呈垂直的角度,迅速刺入肌肉,一般刺入深度可至2~4厘米;改用左手持注射器,以右手推动活塞手柄,注入药液;注毕,拔出针头,局部进行消毒处理。为安全起见,对大家畜也可先以右手持注射针头,直接刺入注射部位,然后以左手把住针头和注射器,右手推动活塞手柄,注入药液。
(5)注意事项
为防止针头折断,刺入时应与皮肤呈垂直的角度并且用力的方向应与针头方向一致;注意不可将针头的全长完全刺入肌肉中,一般只刺入全长的2/3即可,以防折断时难以拔出;对强刺激性药物不宜采用肌权内注射,注射针头如接触神经时,动物骚动不安,应变换方向,再注药液。
⑺ 皮下,肌肉注射是指什么
皮下是指注射到皮肤和肌肉层之间,药物可以缓慢释放,肌肉注射就是注射到肌肉中,药物可以较快的被吸收。
⑻ 1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应呈() A.45°角 B.90°角 C.两者均可 两者均不可
两者均不可。皮下注射要求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度角,迅速刺入针梗的1/2到2/3。前两项的角度都不合适
⑼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有什么区别拜托了各位 谢谢
1.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的部位通常选择皮肤较薄、皮下组织疏松而血管较少的部位,如颈部或股内侧皮下为较佳的部位。凡是易溶解、无刺激性的药物以及菌苗、疫苗,都可皮下注射。注射时,助手将犬保定好,局部剪毛(对供玩赏用的长毛狮子狗等,为了避免因剪毛影响外观,可在注射局部用消毒棉球将被毛向四周分开),用70%酒精棉球消毒后,以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将皮肤轻轻捏起,形成一个皱褶,右手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皱褶处皮下,深约1.5~2厘米,药液注完后,用酒精棉球按住进针部皮肤,拔出针头,轻轻按压进针部皮肤即成。 2.肌肉注射法 一般刺激性较轻的药液和较难吸收的药液,均可作肌肉注射,但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化钙,高渗盐水等不能作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时,应选择肌肉丰满无大血管的部位,如臀部、背部肌肉。助手将犬保定好并消毒后,术者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注射部皮肤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成60‘角迅速刺入,深约2—2.5厘米,回抽针管内芯,无血液回流,即可将药液推入肌肉内。注射完毕后,局部应再次消毒。 3.静脉注射法 静脉注射所产生的药效作用最快,剂量较大且有刺激性 的药液(如氯化钙、高渗葡萄糖液、高渗盐水等)应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部位,可选择颈部静脉(颈沟内,颈部上1/3 与中1/3交界处,此处静脉浅在,易于寻找),腕关节以上的内侧或腕关节以下掌中部内侧的静脉,或跗关节外侧、跗关节上方的静脉、股内侧的静脉等。
采纳哦
⑽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有什么区别
注射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打吊针,是袭把药液注射到静脉血管中,这种方法吸收比较快,达到药效速度也快。
再说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人的组织,依次从外往里说是,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
皮内注射是把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间,像青霉素皮试,是皮内针,这样吸收比较慢,就算过敏也会及时发现。
皮下注射,是把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像预防接种就是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试,接种,一般的药物,除须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们要求这个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为很快吸收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屁股针,有臀中肌,臀小肌,(一般小孩打这个地方,因为他的臀大肌还没有发育完善,以防损伤坐骨神经),还有股外侧肌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